视觉系统,被公认为是机器人走向智能的核心入口。本文深访速感科技CEO陈震,看如何以vSLAM技术给机器一双慧眼。
1“视觉”走过的路
1920年,捷克作家K.凯比克在一本科幻剧中首次提出“机器人”这一名词。1950年前后,美国作家阿西莫夫系统性地提出了“机器人学”这一概念。1970年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兴起,现代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开始了真正的产品化的进程——搭载一颗基于CCD芯片摄像头的机器人,可为人们提供某一时刻的光学影像信息记录,成为了最早期的机器人视觉系统。
1972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开发实现的Shakey移动机器人,拥有电子摄像头、测距仪等感知设备,建立了一套底层到顶层的分层控制机制和当时最先进的视觉系统,用来帮助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的环境中进行独立的推理、运动规划与实时控制。Shakey的诞生自此也揭开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研究的大幕。
时间推进到80年代,视觉传感器、力触觉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和计算机在这一时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期,摩尔定律的发现,意味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在此时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获取作业环境与作业对象的部分信息,并进行一定的实时处理。
自此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投入于对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上。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三维视觉系统在移动机器人上的重要性被首次提出。
随着深度神经网络逐渐融入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各种智能设备正走入人类生活,同时,人们也在设法解决智能设备在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之更为“智能化”。在此之中,视觉系统,被公认为是机器人走向智能的核心入口。
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视觉信息的采集、计算指导机器进行决策运动从而实现特定的功能,而vSLAM技术是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由于其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实现真正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关键。其中,vSLAM技术作为SLAM技术的一种,被公认为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种类。
然而,这项技术最初进入国内,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2一夜爆火的“vSLAM”技术
从无人问津到一夜爆火需要多久?
vSLAM技术可以告诉我们这个答案。
1988至2010年,国外视觉技术逐渐发展,从围绕SLAM技术进行前沿性的讨论和研究开始,到第一代深度感知设备kinect的诞生,国外SLAM技术在视觉方面有了较多的应用。相比国外,国内一些高校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直到2012至2013年间,才开始对vSLAM技术进行研究。
然而,仅仅过去三四年,2016年初,在国内某知识分享网站上最先有人分享了微软的Hololens中关键的技术正是vSLAM,并围绕这项技术进行一系列探讨。由此,vSLAM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2016年下半年,以vSLAM为核心技术的Magic Leap获得三笔融资,围绕视觉技术及其应用创业的公司开始不断涌现,vSLAM技术在VR、AR、机器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领域应用广泛。
vSLAM技术,指利用视觉系统实现自主定位与地图创建。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视觉的机器人定位方法因其信息量大、适应范围广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已经成为机器人导航技术,特别是扫地机器人、AR/VR设备等公司的研究热点。
2024-11-27 15:42
2024-03-29 09:47
2024-03-25 09:17
2024-03-21 15:46
2023-11-03 14:31
2023-11-02 10:28
2023-11-01 10:34
2023-10-30 10:25
2021-12-01 10:34
2021-10-27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