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对话 | 比亚马逊晚了五年 京东物流智能化的升级之战

2018-08-22 07:48 性质:转载 作者:机器之心 来源:机器之心
免责声明:AGV网(www.chinaag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传统的无人仓概念已经存在数十年了,但它的设计最初是为大型批发的物流场景服务,并不是为 B to C 的中国电商去准备的。」

  机器之心:对于自主研发、合作、投资三种不同的布局策略,京东更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肖军: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这些方向涉猎非常广。无人机又分很多种,旋翼、固定翼等中小型飞机,大型飞机,未来还有重型。

  如果所有的环节都选择自己做,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时间上的耽误,这是我们主要的考量因素。

  目前部分供应商选择创业公司,是因为他们单个创新点有价值,他们的技术达到了 60-70%,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还没有什么正向收入。那京东可以对它进行投资,帮助他们孵化成功,把京东的优势对接给他们。

  但他们不会做一整套无人仓库方案,里面涉及到的数十种机器人项目,创业公司不可能都能解决。这样都做的创业项目也不可能会成功。

  相对而言,京东有应用场景的优势,有产品化的优势,有规模化生产的优势,这些正好是创业公司所欠缺的。帮助他们成功,也能帮助我们提升技术研发的速度。

  无人仓概念,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它是为大型批发的物流场景服务,并不是为 B to C 的中国电商去准备的。

  过去,在大型的转运中心,一大托盘进来再一大托盘出去,是典型的大宗物流场景。但是这种自动化仓库设计并不适合在中国电子商务场景下使用,中国的电商场景是一大宗进来,再分零散地一个一个出去,这里面的解决方案完全不一样。

  目前,面向电商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并没有特别好的最优解。

  我们结合电商行业的背景,摸爬滚打十多年,尝试自己去做一些适用于零售行业自动化的方案,会持续投入,外界也会经常会看到一些创新的产品。

  机器之心:为什么考量合作项目的标准是「做到 60-70%」 ,如果创业项目要升级成合作伙伴关键因素是?

  肖军:升级合作伙伴,首先要解决完场景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实验室级别的成果,不是能只做演示。合作伙伴能解决场景问题,这个是升级合作伙伴的一个前提。

  很多项目可能就是几个博士或者大学教授主导,掌握了这个技术的高点。一般都是做到 60-70%,还需要通过实际场景的应用进行迭代,才能把这个产品做成熟。

  60-70% 的成熟度,再合作半年几个月,慢慢地成熟;快的话,有些技术半年就成熟了,那我们就进行下一步的合作。

  机器之心:京东在举办机器人比赛,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也是希望筛选出一些能够单点突破的团队?

  肖军:对,我们今年比赛设置的难度会非常大。如果有创新的思路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作为我们的潜力员工加入京东;如果有创业的想法,我们也可能以基金资本的形式来支持,因为你做出来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机器之心:深度合作一般还是选择大厂?

  肖军:因为京东的物流产品用量比较大,所以说我们选择规模相对大一些,小厂可能承接不过来。

  机器之心:如何看待国内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供应能力,为什么还需要自行研发?

  肖军:现在国内物流自动化的设备还谈不上成熟。类似国内的 Top5 公司,可能还不到 ABB库卡等四大家族公司的营收五分之一。

  京东每年在自动化设备上的投入估计达到数十亿,但这在整个物流自动化产业里的占比还很少。

  当下,物流的市场在中国远远已经超过千亿了,但是大量的订单主要还是由四大家族承接,中国本土的一些企业或者设备对需求的理解、应用的理解不够到位。

  但是国外很多设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所以在落地环节,更多是各个厂家的集成方案。2009 年我们就进行过尝试,推出亚洲一号仓库,当时是亚洲自动化程度最高、单体面积最大的一个仓库。

  当时就我们感受到的集成痛点就是,要整合整个行业最顶尖的一个技术,要协调每个企业之间的影响和利益关系,是很大的挑战。

  所以后来,我们选择自己来做一些主要的、一些核心的自动化技术。

  机器之心:主要是硬件方面?

  肖军:主要是硬件方面,硬件软件都做。

  像我们的地狼 AGV 机器人、天狼穿梭车等自动化设备,属于在自动化里面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对于这些核心的设备,我们选择自己去做。

  (注:AGV,全程为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即“自动导引运输车”,也称仓储物流机器人,通过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沿规定的导引路径行驶,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现主要应用于仓储物流中。)

  机器之心:京东对于研发、合作、投资三种技术选择,有没有优先级的排序?

  肖军:没有。我们提供解决方案为主,解决方案里主要是自研。

  研发也分很多层面。举个例子,在做拣选环节里需要用到小公斤级的机械臂,机械臂分很多种,不同公斤级的,还有串联、并联型的,四轴、六轴的等。这已经是一个成熟市场,京东没必要去做了,可以直接购买。
  但解决场景需求最重要。

  在已有的机械臂基础上,京东需要做的是怎样更好地控制机械臂,把物品更准确地拣选出来,这是我们的核心。因为我们知道行业的痛点在于把货拣选出来。

  这其中的难度包括,商品的识别、商品的抓取,还有很多需要精细解决的技术,所以我们会在前沿方向上做一些布局和投资,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去做的拣选,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我们可能做一些投资,但是我们自己也做,最后综合起来集成给到行业客户。在单个环节会有自研的,也有单个的合作。

  这也就是你们为什么看到跟京东合作的特别多,因为我们在很多前沿的探索领域都需要去尝试,因为这个东西是过去没有的。

  而且这部分的工作大公司反而做不了,像发那科、ABB 给我们提供机械臂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我们的场景里机械臂并不能直接用。我们的场景是要解决抓取的过程,把用户要需要的订单物品抓出来,这是不一样的。

  机器之心:在远途配送的重型无人机领域,京东会选择自己做?

  肖军:这个领域是小体量的创业公司做不来的,要做重型的、载重五吨的飞机,研发投入可能上十亿。从目前的中国创业体系来看,不可能有天使投资人愿意掏这个钱让你去做飞机。

  机器之心:创业公司为什么更愿意和京东合作?

  肖军:因为京东有场景。技术的成熟需要用场景去验证,需要用场景去学习。

  自动化的创新跟其他商业模式创新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新型的社交化的电商创新,通过一个商业化模式创新快速的把流量做起来,快速融到资,快速上市,但更多地还是靠商业模式和背后资本的能力、团队能力的支持。

  而技术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自动化技术。你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技术团队,但我还需要应用场景,把这个技术应用到稳定的程度。稳定之后,你还要不断的去迭代。

  做出一台设备没问题,但是你要做一百台、一千台,就需要不同的其他方面能力。就需要京东这样的应用场景。

  因为京东涵盖全场景的运营,从仓库到配送到所有物流的环节基本全覆盖。我们仓库类型多,有图书、有 3C、有冷链有、有服装,基本上所有的商品品类都有。这些场景给创业团队提供了很好的一个验证机会。

  我们跟创业团队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京东的场景问题,同时京东能帮助他们将技术孵化成熟。

  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某个单点的技术难点上进行突破。因为京东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的综合的人才会更多一些。

  机器之心:在和这些创业公司接触过程中,他们也谈到了自己的担忧。京东使用他们的技术,但同时也在研发自有技术,你们技术成熟后可能就不需要他们了?

  肖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投资布局的公司,都会选择比较大笔资金进入的原因,让他们更有安全感。那么多钱都投了给你,我们也不愿意把钱打水漂吧。

  机器之心:单纯的合作项目,会不会还是优先使用我们自有的技术?

  肖军:我们合作的项目主要还是我们没有的技术,自有的技术合作相对要少一些。

  机器之心:但研发的这个过程还是同步在进行?

  肖军:对。因为自动化环节太多了。

  就京东来说,我们一定要看清楚的,是解决场景问题,而不是说只做技术最好、性能最好的机器人。

  送货机器人是不是概念性产品?

  「人力的成本始终在涨,机器在降;与此同时,机器的自动化程度逐年提升,而人的效率是有瓶颈的。」

  机器之心:远途用无人机、无人车更快、节省人力;仓储自动化效率更高;但针对短途场景,为什么还有必要用机器去取代?

  肖军:短途也得几十公里。如果国家允许,要从亦庄发到快递到海淀,15-20 公里,考虑到北京的交通情况,开车有时需要三个小时;如果能使用无人机肯定是最快的,只是这还涉及到城市安全飞行层面的问题。

  所以我们先从农村开始。如果在农村飞行足够稳定了,为什么不能在城市做?

  机器之心:宿迁是比较最早的试点?

  肖军:对。2016 年 6.18 在江苏宿迁首飞。

  机器之心:现在已经很规模化运行了?

  肖军:对。但对于无人机我们还不能说运营模型足够稳定和成熟。因为无人机还有一些技术瓶颈需要去解决。比如续航。

  机器之心:空域监管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吗?

  肖军:肯定是。

  机器之心:如何应对?

  肖军:首选偏远的、没人的地方。监管最关心的是人安全。一箱货摔了,几千块钱的损失我们还能够承受,但是对人的伤害没有公司能够承担。

  机器之心:偏远地区的开放程度会更高一点?

  肖军:对。

  机器之心:如何看待城市道路里的短途运输无人化,类似美团百度都推出了送货无人车,最后 N 公里的配送场景真的是刚需吗?

  肖军:举个例子,当北京的劳动力人口减少,但是送快递、外卖需求始终还存在,如果没人就只能用机器。

  人的成本始终在涨,机器在降;与此同时,机器的自动化程度是在逐年提升,而人的效率是有瓶颈的。

  机器之心:所以你不认为它仅仅是个概念?

  肖军:它不是个概念,是能用起来的产品。比如,在一些保密性较高的研究院所或者机构里,不允许快递员进入,快递员只能送到大门口。人再从里边走出来可能有三公里远,有时为了取快递还需要开车出来。

  这种情况下,送货机器人就能够替代人进去园区送货,机器不会涉及到信息泄露的问题。所以它有很多独特的价值。

  机器之心:但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近人的场景,公共的场合可能存在很多不安全性。

  肖军:安全。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小车没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

  安全与否,主要看这个交通工具的速度。如果是 120 公里速度的无人车,在哪运行都不安全,因为它的刹车距离需要一百米。突然出现的人和物,它可能刹不住;但我们的无人车发生碰撞或接触时,只有十厘米的刹车距离,即使接触到了,这么短的冲击距离,伤害是非常小的。

  我们为送货无人车做了四层安全网络,专门针对距离和不同的传感器设置。最远的是激光雷达,第二层视觉,第三层毫米波,第四层触碰的传感器。

  机器之心:速度慢,就会影响效率。现在的快递员、外卖员看起来效率很高。

  肖军:但与此同时,也容易造成事故。快了就不安全,不管是人也好,车也好。

  城市交通要限速,学校要限速到 30 公里以下,就是留给你足够的反应时间。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安全问题,再解决应用场景的问题。

  机器之心:速度和效率还是要进行折中。

  肖军:对。电动车的平均速度 20-30 迈,京东的无人送货车也能达到 15-30 迈。

  机器之心:京东的无人送货车运行场景是局限于封闭园区,还是已经可以上路?

  肖军:上路。中关村、上地、雄安新区的市民服务中心等地都已经开始跑了。先在大学里跑通了,再上路。

  机器之心:是否担心面临监管的限制?

  肖军:慢慢来。不去做,政府可能永远不会针对这个立法。首先总要有新鲜事物的出现,国家在法律、政策层面才会跟上。

  电商的发展就是这样。20 年前哪有电商,现在人人都会用,国家法律和政策也会跟上来。

  机器之心:现在在运营的地区包括?

  肖军:西安、北京、长沙郑州、雄安等。

  物流自动化的特殊性

  「中国电商最大的差异化是有促销季,各种促销节还不少,导致物流作业量的起伏波动很大。劳动力能按照峰值配备,但人力不行。」

  机器之心:开始提到四大家族,他们最早主要为制造业提供服务。随着中国电商的发展,物流市场的自动化需求才逐渐明确;如何看待这种需求的方向?相比制造业有什么不同?

  肖军:中国电商发展太快。制造业,拿过去的富士康举例,这种代工型的企业可以通过流水线的设计,让人挤着人地工作,这个就是靠自动化技术做不到的。

  物流不一样。

  物流是由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构成,人多了,形成拥挤很容易出现问题。

  更为重要是的,你要考虑到中国电商最大的差异化就是有促销,而且各种促销节还不少,这是与其他国家物流产业最大的不同。

  我们今天雇佣十个人,但后天促销,销量翻了三倍。我去哪找另外二十个人?但如果平时只用十个人,我们日常预备三十个人,那另外二十个人的成本投入就是亏损的。

  但采用自动化方案就比较好解决,多配五台机器人,平时闲置,正常远转五台;到了促销季,闲置机器人上场,整个物流的效率提升很快。

  但人的工作量是不可能按照高峰值配置的,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导致了自动化。

  最初,电商的竞争只集中在线上购物层面,但逐渐地我们发现物流的服务水平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京东从 2007 年就坚持做物流体系。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