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做电商不是最重要的,价格便宜不是最重要的,能把服务好才最重要。服务对应的就是自动化效率更高。
机器之心:在我们和方案商交流时谈到过一个问题:技术的成熟只是一个方面,工业领域对于标准化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需求,因为它意味着是否能够推广。
肖军:对于我们而言,场景解决方案最重要。能不能推广倒是其次。
现在并不是说让方案商推一百个、一千个仓库。而是说,你先把这一个仓库做好了,这个仓库没问题了,那我给你两个。两个做好了,我再给你十个。是这样的一个节奏。
一下子推广到一百个仓库,如果出现问题,这个影响将非常大。
机器之心:所以现在物流的解决方案,要匹配到具体一个仓库场景下才可能谈得上应用?
肖军:对。现在的机器人还不具备思维能力,没办法自适应,现在的技术也做不到。
机器之心:现在不到谈标准化的阶段?
肖军:对。当下,解决某个场景的问题是最主要的研发方向。
机器之心:机械臂在拣选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大盒子、小盒子,有平放的、摆歪的,但这个层面的问题时需要去适应的?
肖军:对。苹果有 Plus、非 Plus,不可能让苹果造一样的盒子。这就是难点,这就是过去没有的方案,需要去解决。
机器之心:不可能是针对大盒子会有一套方案,小盒子一套方案?
肖军:对,我们不能要求供应商采用一样大小的盒子。另外,还要考虑整体仓库效率最大化的问题,不可能将大盒子放一个仓库,小盒子放一个仓库,最后还得拉到一个产线里进行封装,那样虽然单条产线的成本降下,但综合成本就高了。
要不要走亚马逊的老路?
「AGV 有它的用处,但不能做到全应用场景的覆盖,只是一个阶段性产品。我们判断下一代技术将会是新的方向。」
机器之心:在我们此前接触到的物流机器人项目中,AGV(仓储机器人)最为普遍和常见。这是否意味着相关技术已经足够成熟,AGV会是物流自动化的最大需求吗?
肖军:并没有。我认为 AGV 只是一个阶段性产品,并不能称得上是完全的替代性产品。
机器之心:为什么?
肖军:因为有更好的方案能解决这些问题。
机器之心:比如?
肖军:可以等我们的新产品推出。虽然京东也在铺设 AGV 项目,但我们还有一些新的项目,会比 AGV 技术更往前。
机器之心:如何看待亚马逊构建物流体系的思路?
肖军:亚马逊搭建物流体系,最早强调大型仓库的自动化,到 2012 年收购仓储机器人公司 Kiva,如今亚马逊的全球仓库中已经部署超过 10 万台 AGV。但到下一代,可能再过五到十年,我们认为还会有更新的技术出现。据我所知,他们也已经在做一些新的尝试。
机器之心:中国市场呢?
肖军:中国做 AGV 已经比亚马逊晚了五六年,如今整个中国市场的 AGV 出货量都还不到 10 万台,所以说中国本身节奏慢了,应该多看看下一代技术。
机器之心:听起来这个新项目还挺神秘?
肖军:对,现阶段可能还不太好聊。
机器之心:为什么会觉得 AGV 还是一个阶段性的产品,它还有哪些需求满足不了?
肖军:并不能满足仓储的高密度存储。比如,要在 AGV 上面加钢平台承重可能就是一个问题,况且钢平台本身的成本也很高。
现在的物流仓库基本没有低于九米高度的,有的甚至超过十多米,但当下的 AGV 能够拖载高度基本在两米左右,上部的空间基本就全浪费了。所以 AGV 并不是一个全自动覆盖的问题,还涉及到的仓库容量的匹配。
但并不是说 AGV 没有用,否则我们也不会做,只能说它的使用场景有限。
另外,AGV 体系的全自动化水平还没有实现。
举个例子,中国人工成本尽管翻了五倍但还是需要人,因为要把人全换成机器挺难的。要机械臂模拟人的手伸进去货架,将防甩出带的胶带拔开(防甩出带:指固定在货架周边,防止运输过程中货物因为惯性原因甩出),伸进货架里边取东西,这个动作十分复杂。
机器之心:物流行业现在的*AGV*普及率大概有多少?
肖军:国内去年 AGV 出货量不到万台,但亚马逊的使用量已经达到 10 万台。
机器之心:对于京东而言,可能不会再走亚马逊规模化铺设 AGV 的老路?
肖军:AGV 有它的用处,但不会是全应用场景覆盖。
两张王牌
「如果重型无人机项目得以运转,京东将不再依赖于增加大型仓库而使得货运高效。在一千公里以外的地区,重型无人机能够发挥出周边建有大型仓库一样的效果。」
机器之心:今年 6.18 期间,刘强东对外宣布启动京东重型无人机项目,看得出京东内部的重视程度。此前,顺丰也成立了相关项目。物流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
肖军:货车,几万辆的货车物流队,每辆车配备 2-3 位司机,8 到 10 万个司机能够满足运用的需求。
但当我们将物流的重心从地面转向空中的时候,这个缺口就非常大了。8 万个司机还比较好解决和运营,但 5 万个飞行员的成本就不再是一个量级。所以说,无人机必然会是一个趋势。
机器之心:它和客运货机的区别在于?
肖军:无人机队也是航空运输队。有人机就是有飞行员,无人机就是没有,他们的差异只是在于技术的难点不一样。
相对而言,有人机技术更难。因为它还需要解决飞行员的安全问题,飞机的很大一部分成本也是在解决人的安全。你在空中人都不安全,飞机就无法无法保障了。
无人机的难点在于解决飞机在空中的飞行安全问题。
选择无人机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国航空人才的缺乏。
举个例子,一万架飞机的运输队伍,意味着需要雇三万个飞行员,为三万个飞行员要配备的周边服务、配套教学、培训、认证管理体系等,背后的投入将会非常大。
而选择无人机方向,我们需要投入的主要是无人化的管控、飞行安全的管控、线路管控航、航空调度等,成本不至于到波音空客这种货机那么贵。
另外,在中国,货机还面临一个非常大的运营问题——航线拥挤。运人都运不过来,运货肯定会被限制。行线路本身比较饱和,而且大型货机不能夜间飞行,大部分只能白天飞。
无论是有人机,还是无人机,核心还是同一个问题——解决航空运输的问题。但解决难度不一样,思路不一样。
机器之心:相比中小型无人机,重型无人机会是物流领域一个更大的一个趋势吗?
肖军:航空运输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超过 1300 公里的运输,首选一定是大型飞机,比如 737、747、787 等大型的波音空客的货机为主。在 1300 公里以上的线路上,重型无人机的效率成本还是不错的,虽然相比地面运输肯定是要贵,但相比有人机还是相对经济一些。
但如果你要低于 1300 公里,因为飞机起飞降落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那可能就不经济了。举个例子,如果北京到石家庄,启用重型无人机航线可能就是亏损的。
机器之心: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重型无人机取代中小型无人机的关系?
肖军:两类飞机完全不一样。中小型飞机要飞 1300 公里那以上,就需要选用更大的发动机,或者更大的油箱,那相对低,就运不了那么多货,不划算。
有了重型无人机,对京东的远途运输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是重型和中小无人机的不同点。
机器之心:这个项目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肖军:已经标准化下产线,还在等待飞行的计划。
机器之心:现在看起来,这个市场似乎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能不能飞,哪些地区能飞,能飞多远,什么时候能飞,这些都是问题。
肖军:短期内的确很难看到重型无人机的落地。它会需要非常长的研发和试验过程,同时也需要完善的政策和监管标准出台以后才可能真正走向市场运营。
机器之心:时间会是多久?
肖军:在我们看来将会是十年以后的事情。可能试运营会比这个时间更早,但真正规模化运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
机器之心:京东集团是一个什么样的支持方式?
肖军:规模和具体计划不方便说。但从刘强东总平时的对外发言来看,这个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机器之心:如何从京东的战略层面来理解?
肖军:我们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90% 以上的城市都能够实现 211 限时送达。(即当日上午 11 点前下单, 当日送达;当日 23 点前下单, 次日 15 点前送达。)
为此,我们在尽可能在离你们近的城市和地区建设仓库。密集的仓库确保了京东物流的时效性,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建仓库不仅需要一次性的投入成本,还需要持续的库存准备。光是仓库不够,有仓就要有货,货就是钱。
我们现在已经搭建了 14 个亚洲一号,未来我们需要为更多的用户服务,订单量水平和整个规模都在发展,我们就需要建立更多的仓库,同时需要积压更多的货。
这个对于任何一家电商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因为它需要周转。比如手机,价格波动非常大,一个月以 A 价格进的货可能下个月降到 B 价格,就可能出现亏钱卖的情况。
如果重型无人机项目得以运转,京东将不再依赖于增加大型仓库而使得货运更加高效,在 1 千公里以外的地区,因为重型无人机的配送能够让你感受到和周围建有大型仓库一样的效果。
机器之心:之前透露的项目细节中,只提到载重量和飞行距离。在飞行速度上,重型无人机的速度能够达到普通的民航机吗?
肖军:飞行的角度,完全能够持平。40-60 吨超重型的无人机速度可以参考民航机。因为现在的波音 7478F 载重已经能够达到 150 吨以上。
机器之心:面向高速场景下的无人车项目,京东的布局思路是?
肖军:根据运输场景的不同,我们的划分逻辑主要基于三级物流网的概念,即干线、支线和末端配送。
比如,物流机器人、中型无人机等都是针对末端配送场景。轻型卡车(也叫传站车)和重型卡车则主要针对干线和支线场景下的运营,重卡对应着干线、中型;轻卡对应着城市内部、轻型,载重 1-2 吨。
目前,无人重卡主要在硅谷研究院进行研发和路测。轻型无人卡车则和国内整车厂商进行合作。
机器之心:京东的美研院成立时间?
肖军:大概两年前。硅谷研究院作为京东在美国本土设置的一个研究机构,不仅只做自动驾驶,旗下包含了多个团队,支持 X 事业部的团队只是一个分支。
机器之心:所以他们还提供无人仓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支持。
肖军:是的。
机器之心:美国的路测数据和道路环境与国内还是存在差异?
肖军:还需要一些全新的路测和数据来支撑优化和修正,以及针对两国不同的道路交通法规进行修正等。但从人工智能、尤其自动驾驶技术来看,美国仍然走得比较靠前,有一定地域和人才优势。
目前,无人重卡已经完成了 2400 小时的智能驾驶路测,计划 2020 年在国内上路。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