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轮集团智能化轮胎生产车间。 李德银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科大讯飞与赛轮集团联合创建国内首个“橡胶工业设备声纹库”;
海尔洗涤电器工厂将率先完成全市首条“5G+工业互联网”示范生产线建设;
赛轮集团全球首个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橡链云”投入使用,智能制造轮胎工业大数据应用项目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示范应用;
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预计将达12万辆;
……
这是“智变融合”引领下,青岛西海岸新区制造业赋能升级的缩影。去年,西海岸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46亿元,占规上工业的58.2%。去年以来,新区八大产业赋能攻坚专班建机制、摸家底、定目标、抓项目、解难题,全力推进19项攻坚任务,成果丰硕。
“十四五”开局之年,西海岸新区再次吹响先进制造业赋能攻坚战的号角,通过不断创新赋能,全力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传统制造业赋能升级,推动制造业发展迈入新境界。
“智变”带来“质变” 技术赋能锻造企业竞争力
0.25秒能做什么?在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0.25秒可以完成一片新能源动力电池极片的生产。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力神洁净工厂,一改公众对于传统工厂的固有印象,车间内只有一排排崭新的智能装备在忙碌,却难觅工人踪迹。“这台全自动切叠一体机将运送过来的卷料自动切成正负极片,再通过叠压工艺完成极组装配。”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慧敏指着一台智能化设备介绍。在完成机器换人之前,这套工序全靠人工,效率低且误差大。如今,通过机器精准作业,效率、成本、利润均提高了10%到20%。
改变始于2019年4月29日,由新区补贴的青岛力神动力电池基地建设项目投产,叠片工艺在国内首次运用到锂电池全自动化生产线上。通过技术赋能企业发展,邱慧敏没有犹豫。“眼下整个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对长寿命、高安全的追求,促使我们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而人工作业已经很难实现突破了。”邱慧敏指着设备上方的一卷白色膜布说:“这层隔膜的厚度只有20微米,以前要靠手工安置在正负极片之间形成阻断,手指稍稍碰到就可能损坏隔膜,从而造成短路。如今这套高度智能化的设备,完美实现了装配工序的技术要求,让我们生产的动力电芯实现了质的飞跃。”
“智变”带来“质变”,力神此举成功打破了日韩等外国厂商的垄断地位,一跃成为全国锂电池制造行业的标杆。
在西海岸新区,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智变升级只是一个缩影。
“敢为人先、创新引领”已成为众多西海岸新区制造企业的“内在基因”。记者了解到,赛轮集团、双星集团、青岛港、海尔集团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推进智能化建设。其中,海尔智研院建设了全球首个“智能+5G”大规模定制模式及先进技术融合测试验证平台,其“5G+MEC”端边云协同应用项目和青岛港5G智慧码头应用项目共同入选“2020年5G+工业互联网十大典型应用案例”。
西海岸新区对传统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速智变融合赋能产业升级,促进生产要素“聚变”,智能化建设实现“加速跑”。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