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发展现状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04—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9.8%。2013年,市场销量达36560台,同比增长30.4%,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也开始形成一定竞争力。尽管如此,2013年我国每万名制造业从业人员仅拥有25台机器人,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与世界58台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已在工业机器人的多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新松机器人在自动导引车(AGV)等方面取得重要市场突破。博实股份重点在石化等行业的自动包装与码垛机器人方面进行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推广应用。广州数控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用于机床上下料等。奇瑞装备与哈工大合作研制的165kg点焊机器人已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开始应用。此外,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顿、安徽巨一自动化、常州铭赛、青岛科捷自动化、苏州博实、北京博创等企业在整机、系统集成应用与核心零部件方面也进行了研发和产业化推广。
但也应看到,我国在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长期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形成。
我国已在仿生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汇童”BHR及浙江大学研制的Wu & Kong仿人机器人连续对打乒乓球最高可达110回合,机器人与人对打最高可达140回合。在教育机器人领域,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于1998年推出全球第一台教育机器人产品AS-MII能力风暴机器人。
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我国在一些领域已形成发展优势。例如,在水下机器人领域,中船重工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等多家单位设计完成的7000米级“蛟龙号”于2012年6月27日下潜最大深度达到了7062.68米。在民用无人机领域,深圳大疆科技自主研发的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其飞行影像系统已占据国内70%、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医疗外科机器人领域,北航机器人研究所联合海军总医院于2003年设计出了适合辅助脑外科手术的机器人,截至2008年底已经成功实施5000余例手术。
我国从1982年就开始了工业机器人的标准化研究工作,现行标准36项。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也呈逐年递增态势。截至2014年9月19日,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23877项,其中发明专利13367项,实用新型专利8325项,外观专利2185项。
我国机器人发展面临挑战
由于需求旺盛、潜力巨大,中国市场成为全球主要机器人厂家的必争之地。发那科、ABB、库卡、安川、Staubli、Denso、Epson、Toshiba、Adept、三菱、Yamaha、川崎重工等,均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并且大部分已在国内拥有工厂或计划开设工厂。这些企业普遍以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国内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此外,国外核心零部件企业也抓紧抢滩我国市场,如纳博特斯克近期将在中国投资50亿日元建立新工厂,并计划在2016年生产10万台精密减速器。
据美国IHS统计,2015年国际机器人整机厂商在中国的总产能将超过55000台/年。加上本土企业及新进入者,2015年国内机器人整机产能将达到60000台/年。
截至2014年5月,国内机器人企业接近400家,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353家,上市企业44家;从事机器人研究的科研院所达300余家。但迄今为止国内高校还没有开设独立的机器人学专业,无法培养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交叉、复合型、工程化专门人才。相对庞大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内相关专业毕业生队伍庞大,但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专业研发人才、设计人才、应用人才尤其是领军创业的复合型人才奇缺。目前国内现有机器人研发人员约1.5万人,行业工程师约2万人,但我国机器人专家的国际影响力还相对较弱,鲜见能够在相关国际组织任职的世界级科学家,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此外,在国家将机器人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国内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争相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截至2014年6月,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已超过30个,规划总面积超过2.8万亩,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但总体说来,国内园区同质化竞争态势较为明显。
我国机器人发展着力点
目前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二是灵巧操作、感知与智能核心单元,传感器、实用化智能软件与国外产品差距显著。三是系统集成设计技术,与行业紧密配合的仿真环境试验数据积累不够,缺乏共性技术数据平台,应用工艺与集成设计、作业与操作工具、系统集成设计软件等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重点跨越、整体带动的发展机遇期,即应以发展工业机器人为突破口,同时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发展服务机器人,以支持重大工程的方式发展特种机器人。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发展智能制造基础装备等因素的强力推动之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存在长期刚性需求,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由于已经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产业积累,我国完全可以凭借庞大的国内市场,抓住机器人智能化升级换代发展机遇,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弯道超车。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同处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在研究基础、技术积累、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等方面差距不大。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健康、家庭服务,老年看护、教育娱乐等民生市场需求旺盛,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潜在市场。在现有技术基础和市场条件下,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具备突破核心技术,创造需求并逐步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窗口。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在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的带动下,军用机器人必将成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民生领域的反恐防爆机器人、能源安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也存在迫切需求。同时,我国特种机器人技术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水平接近,在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军用无人机等领域还具有一定优势。基于特定需求和已有技术基础,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刺激下,我国特种机器人领域存在由“并跑”到“领跑”的机会窗口。
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议
该书指出,应加强技术路线顶层设计。成立中央机器人发展领导小组;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支撑作用;制定国家机器人发展技术路线;出台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引导地方机器人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是当下实现我国机器人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该书建议在构建多方协同创新体系方面应完善国家科研项目运行机制;捋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协同创新产业生态体系,支持在细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企业差异化发展;建立国家机器人技术测试平台;建立国家机器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机器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该书建议在WTO规则允许的前提下,对从事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鼓励。具体包括: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开展税收优惠试点工作;支持国内品牌推广应用;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外企等。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