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机器人到协作机器人,再到自适应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从17日开幕的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上,上海企业研发的自适应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吸引了观众目光。前者能像人一样手眼配合,在复杂环境下完成复杂操作;后者能和工人协作完成各种工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这两家企业都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将高校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在非夕机器人展区,一个机械臂保持小球平衡的展项引人注目。只见这个机械臂手持一块托盘,盘中有一个小钢球在做圆周运动。观众可以随意触摸、推动机械臂,但它几乎不会因受到干扰而让小钢球运动失控。这是什么原因?非夕机器人员工解释,这个机械臂和人的手臂一样,也有7个关节,每个关节都装有扭矩传感器,能在运动过程中抵抗扰动。机械臂末端还装有六维力传感器,能灵敏地检测小球的重量和位置,让它保持平衡。“人在工作中是可以抵抗很多干扰的,自适应机器人也做到了这点,这样就能适应不确定的生产环境。”
拥有学习能力,也是自适应机器人的独特之处。在“AI学习力控插拔应用”展台上,一个机械臂娴熟地将各种硬件插入端口。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本领是机器人经过AI强化学习掌握的本领。它装有精细力觉传感器,但没有视觉传感器,依靠力的引导逐步掌握了插拔策略。
当然,在很多工业应用场景,机器视觉还是不可或缺。另一个展台上,具有人工智能视觉能力的机械臂可以识别各个工件上的图像,并把它们快速放置到对应的夹具内。与传统工业机器人需要精确定位的夹具不同,自适应机器人由于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像人一样识别夹具并准确操作。因此,引入这种机器人的工业产线设计、建造速度更快。
非夕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世全博士表示,3C电子行业的自动化需求旺盛,但是传统的非标自动化方案难以完全满足电子产品的柔性化生产需求,在高频次换线和低运维成本方面有局限,因此行业内仍存在大量未被自动化的人工生产环节。“自适应机器人能够实现仿人的精细手眼配合操作,解决更多复杂操作工艺的自动化难题,同时通过减少周边治具、精简操作步骤、降低对精准调机的依赖,使更高程度的柔性生产成为可能。”
如今,王世全正带领团队与上海交大科研团队合作,在上海交大—非夕联合实验室开展一系列人工智能机器人前沿研究,加快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技术的进程。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