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以来,校园里常会响起“请测温”的声音,等待开学的学生在返校介绍视频或节目中也会看到阿荼机器人的身影。享受阿荼提供的便利测温服务的你不一定知道,这款测温机器人是清华大学机械系刘辛军教授团队的科研攻关成果,它身上的每个器件都凝聚着团队师生五个月来努力奋战的汗水和服务社会的热忱。
在清芬园食堂承担身份识别和体温检测任务的阿荼
在节目《老师请回答》中出现的阿荼
因测温痛点而聚集起来的队伍
2020年,中国与新冠肺炎病毒打了一场遭遇战,每一个人都被动员起来,参与到这场“战疫”中。2月初,在家办公的刘辛军收到烟台市开发区管委牟树青书记的微信,表达了当前高速路口测温值班人员的辛苦和所遇到的测温不准、人手不够、容易交叉感染等痛点问题。体温筛查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手段,其中竟也有如此多的问题,听闻消息的刘辛军不禁思考,自己深耕已久的机器人领域能否在体温筛查中发挥作用,实现室外快速无人化准确测温?在当天晚上的组会中,刘辛军与团队的老师及学生交流了这个想法,大家当即表示赞同并开始认真讨论,这情形更加坚定了刘辛军的决心。
高速路口测温现场图
当晚,刘辛军紧急组建起由谢福贵、赵慧婵老师及多名研究生组成的“特攻团队”,着手体温筛查机器人的研制。虽然团队未涉猎过测温领域,但解决实际测温痛点,在疫情中发挥科研力量的想法使团队兴奋起来并快速进入了状态。这支极具战斗力的队伍每个人分工明确,在各自承担的任务中极尽所能。团队博士生宫昭负责系统控制,孟齐志挑头机器人方案设计,李鹏、崇增辉、黄晨辉负责机械结构设计和系统的仿真工作。姜淞文担起建立测温模型的重任,叶彦雷和于超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负责解决司乘人员识别的难题。大家充满热情、紧锣密鼓地投入到研究攻关任务中。
不同的地点 同样的决心
由于研究生无法返校、部件采购不顺,疫情期间开展研究工作难度倍增,但这拦不住攻关团队前进的步伐。刘辛军作为总负责人,通过线上会议与所有人沟通,既在整体方向上掌舵把控,也在技术细节上提出具体建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刘辛军的热情鼓舞着所有人,每天的讨论会议在凌晨结束是常有的事,有的研究生甚至连续一个多月每天只睡5个小时。博士生宫昭和孟齐志原定于今年6月毕业,为了集中精力,两位决定延期毕业,将手头工作放到一边,全身心投入到测温机器人的研制中。
机器人的装配、调试均由烟台清科嘉机器人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配合进行,宫昭、姜淞文、李鹏和叶彦雷等同学第一时间赶到烟台,和工程师同吃同住,奋战在第一线,宫昭更是做起了现场总指挥。姜淞文为获得在低温下的体温检测模型,赤膊上阵,把小臂露在北方冬天的寒风中来模拟极限情景。赵慧婵老师根据“把病原体挡在外面”的设计理念,建议根据民间门神的名字为测温机器人起名,经大家协商后命名为荼与(SHU YU),小名阿荼(A TU)。研究生毕伟尧、申屠舒展、邵琦和东旭光得知大家的繁忙状况,主动请缨奔赴现场、分担工作。这种闪烁着责任心、担当感光芒的实例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在清华大学停车场试用的荼与测温机器人
在群策群力下,室外车辆司乘人员体温检测系统“荼与”很快问世,在3月中旬运抵清华。谢福贵老师带领留在校内的梅斌、李子豪进行现场安装,在现场值守试用、联络协调,反馈结果并进行改进,在此期间刘辛军、谢福贵和赵慧婵老师的家属也积极参与到方案讨论、测温调研、现场调试等工作中。
2025-04-28 12:42
2025-04-28 12:41
2025-04-28 12:41
2025-04-28 12:40
2025-04-28 12:40
2025-04-28 12:39
2025-04-28 12:39
2025-04-28 12:38
2025-04-28 12:38
2025-04-28 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