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全程参与研发过程
在眼科范先群教授项目组的实验室里,眼科医生李寅炜举着眼眶模型向记者解释了科室研发的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李寅炜是临床医生,除了看门诊、做手术,还要做科研。他说,他们研发的基于内镜导航系统的手术机器人,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眼睛,给内镜导航再配上双手。
眼眶手术空间小,视野窄,复杂眼眶手术需要精准、稳定且 “刚柔并济”,难度不小。团队开发的内镜图像引导系统可以精确定位和显示视神经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如同给了医生一双“透视眼”,将提高操作精度、减小诊疗创伤。“1996年,范教授就开展数字化眼眶外科技术的研发了,到现在的手术机器人研究,已经经历了20多年攻坚克难。”小李说,内镜导航监控下的眼眶外科机器人系统研发成功后,可更轻松地实施复杂眼眶手术。
图说:工程师在调试手术机器臂
眼科的实验室隔壁,是口腔颅颌面科沈国芳教授领衔的颅颌面截骨机器人项目组,开发颅颌面激光截骨手术机器人系统。科室医生张文斌说,飞秒激光用来手术,无热熔,精度高,但用于颌面深部截骨,需要解决如何灵活地将高能量激光导入术野。他们团队研发了光纤激光截骨,并通过特殊设计的机器人,将高强度激光引入狭小的颅颌面空间内,从而实现微创的精准截骨。
医院内搭建医工交叉大平台
2年前,九院就率先成立了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设立的首批临床转化中心之一,已探索出一条医工结合的成功之路。九院院长、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吴皓教授认为,这正是推进产学研医工结合、推进成果快速转化、实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目标的重要载体。
图说:颅颌面激光截骨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
“我们专注于开发具有专科特色的国产手术机器人。以听觉植入手术机器人为例,现代及未来人工耳蜗手术的核心内容是微创化、精准化,机器人辅助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正是这两项内容完美结合的最佳体现。目前,九院4个项目即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颅颌面截骨机器人、颌骨重建机器人以及听觉植入手术机器人的研发齐头并进,每个项目都由临床医生、工程师全程参与。只有工程师和医生一起走进手术室,才能了解医生到底要什么。”吴皓认为,医工交叉正成为一种创新路径,在医工交叉的一个大平台上,未来团队还可分享成果及经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吴皓表示,建设高水平的医疗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可推动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研究、技术转化及临床应用,最终惠及民生。目前,上海正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进程;在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形势下,采用医工结合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方式去解决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显得愈发迫切和重要。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