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微耳”手术机器人具有定位准确、无抖动、高精度的特点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下同)
手术室内,手术医疗机器人灵活并稳稳地旋转着手臂,医生与机器人完美配合,就能完成一台精确、稳定的手术操作。
机器人手术被称为第三代外科手术革命。受限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我国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尚未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日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深度“拥抱”,成立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目前已入驻4个专科团队,部分产品已见雏形,很快就要投入临床试验。
工程师蹲点医院看手术直播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5月宣布在九院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实体运行,将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建在医院,里头有啥亮点?记者日前走访该中心,见几位年轻人坐在一起“围观”一台耳科手术直播,还不时交谈比划。一旁的机器人实验室D属于听觉植入手术机器人项目组,负责人是九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吴皓教授。项目组正在开展国产听觉植入手术机器人的自主研发,已初步完成耳科手术机器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预弯电极植入装置的设计及样机制作。团队成员贾欢副主任医生指着一个半身机器人告诉记者,耳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目标是为让人工耳蜗植入等听觉重建手术能更加精细、微创,让患者能获得更好的听力。
图说:“围观”耳科手术直播
因为要研发机器人,上海交大和相关合作企业的工程师隔三岔五会到九院来蹲点,除了观摩手术“实况”,还要与临床医生交谈,从实际出发设计适合专门手术场景的产品。
“比方说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具体是多大、通过哪种路径工作,机械臂运动中会不会对原有布局有妨碍,如果不多看几场真实的手术,是很难有直观感受的。”贾欢还从机器人“手”中拿出了一个镊子样的手术器械,“这个器械是为了机器人手术特别改制的,因为进耳朵的器械末梢一定要非常精细,同时也要考虑到机器人操控器械的特性,这个产品前后改了四五次,试制了两三次,终于让医生满意了。”
图说:医生操控“微耳”手术机器人
二楼的一间实验室由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张陈平教授项目组负责,记者看到了一条人腿模型和夹有手术工具的机器人样机。口腔手术与小腿何干呢?项目组工程师胡俊磊解释道,下颌骨重建,需切人小腿上一段15厘米左右的腓骨,塑形成4段,左右各2段,并拼成一个V字,装入颌骨部位。“尽管人手也可以实现锯骨,但如果用手术机器人来辅助医生操作的话,塑形更精准,能防抖动,对患者的创伤也更小。”小胡说,经过与临床医生的多次沟通,现在已打算把初代产品中的往复锯改成摆锯,并且开发更符合临床实际的机械臂替换目前工业中常用的“多关节”粗壮机器臂,进一步确保手术中的安全。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