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炬星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罗璇在锌财经新制造月线下沙龙活动上透露:
炬星AMR初期投入成本低,而且开箱即用,1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自动建图,不用布局wifi网络,不用部署服务器,同时炬星AMR可以做到弹性扩容。
在传统仓库里,捡货员和上架员是两个角色,捡货员需要推着载满货物的小车在仓库里跑来跑去。而引入炬星AMR后,捡货员和上架员可以合并为一个角色,捡货员只需要固定在货架前,将产品搬运的工作给机器人替代。
在蒋超看来,人们普遍认知中的“黑灯工厂”,无人仓库,并不是终点。
自动化的目标是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单方面是干掉多少个工作岗位,在改造流程的过程中,其实创造了新的岗位,看整体的效能,不能单单只看替换了几个人。
炬星AMR机器人可作为“自动传送带”,可以让人、机器人、货物的数据都接入网络,实现仓库数据的实时动态计算,找到最优的人力物力分配方案,优化仓储系统效率。
在决策层,炬星AMR大量使用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算法,同时也采用了计算机视觉的几何算法、激光导航算法等一系列“传统”算法。
“炬星的研发,目的不是‘炫技’,而是踏踏实实的提高仓储效率。”蒋超告诉锌财经。
根据彭博社的数据,一台AMR机器人相较人类有着5-8倍的效率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炬星科技一直在和京东物流进行探索,据京东物流投资总监张宙表示,AMR机器人已经在京东物流的华北、华东区的3C仓库投入使用,共同建设样板仓库。
在终局处布局
Tractica预测,2021年全球仓储和物流机器人出货量将激增至62万部,市场收入将达到224亿美元。
事实上,拿国内来说,参与者不少,却不是每一个项目都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一部分是处于试验阶段,样机没出来;另一部分企业对智能化的接受程度不高,实际仓储场景应用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系统不够稳定,故障等等。
据公开资料估算,极智嘉、快仓、海康三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约达到80-90%,其中极智嘉作为全球第一家从物流领域发展出来的独角兽公司,11月份刚刚宣布完成B轮融资的交割,融资总额已达到1.5亿美元。
在机器人这个赛道,不少企业顺着既定的模式(AGV)做下去。作为坚定的AMR支持派,蒋超认为,AMR机器人代替AGV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未来,一定有不少仓储机器人的企业要经历给自己挖坟的阶段。”蒋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这些仓储机器人企业未来必然全面转向AMR,关键是能不能下得了这个决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技术的创新是机器人下一轮发展的核心,在正式进入仓储物流行业之前,包括蒋超在内的整个团队,几乎都是技术出身。
但创业这档子事,单靠技术也成不了,蒋超清晰的知道这一点。
一门生意要起来,需要投入什么,产出什么?创业者是谁?处在哪个位置?这些是需要想清楚的。
6个月做出AMR样机,15个月进行扩大再生产,蒋超对于炬星的每一步都想得很清楚,并且计划有着清晰的时间表。
除了仓储物流行业,炬星AMR的技术和场景将横向扩展到更多领域,例如高端制造、医疗行业等不同领域,进而把竞争的优势拉大。
“我们希望先把规模做起来,有了市场规模,才有行业,有行业之后才有空间。”蒋超对锌财经解释。
在他看来,企业就想下棋,棋盘铺好,就要想好终局。凭感觉走,会陷入被动的阶段,遇到高手往往要输棋。
“公司刚开始之前,我就已经把终局想好了。”蒋超告诉锌财经,“终局就是,炬星就是AMR,AMR这个品类我们全部要吃下。”
炬星AMR机器人系列
事实上,在AMR这个赛道上,并没有一家企业成功地跑出来,提供一个成熟的模型和范本,在走完了从0到1之后,下一步要比拼的是谁能够落地的更快,谁能够先形成良好的业务模型,拿到切实的数据,谁才能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炬星AMR也刚投入使用不久,市场尚未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从趋势来看,还属于厚积薄发的过程。
“下一步炬星会从技术出发,优化AMR的部分组件,也会在9.8万元/台的价格基础上,进一步压缩,现在也正在布局日本市场。”蒋超说。
“不设边界”四个字,早已成了蒋超思维习惯的一部分,这种思维也在继续逼迫着他和团队放大渴望,作出改变。
属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炬星科技CEO 蒋超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