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流砥柱--2017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简析

2018-01-28 08:33 性质:转载 作者:宁南山 来源:宁南山
免责声明:AGV网(www.chinaag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当然也有风险,就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要想盈利,还是得有人口支撑和经济发展。

目前全国的地铁至少90%以上的线路都不盈利,更多是支持市民出行和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项目。以往是可通过地铁物业的概念来创收的,现在中央严控房价上涨,地方政府投资轨道交通如何盈利真的是个难题。

赚不了钱,就需要进行补贴了,最近内蒙给经济数据挤水分,就直接叫停了包头和呼和浩特的轨道交通建设,缺钱啊。


另外是新能源车和锂离子电池增速达到51.1%和30.6%,

汽车电动化中国,美国,欧洲都在强力推进,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几乎所有国内电动车企业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唯一的例外是国内电动汽车的老大比亚迪,2017年在中国市场销售总共113669辆电动车,增长仅仅11%,和行业平均51.1%的超高速增长相去甚远,当然这不妨碍比亚迪宣传自己是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四连冠。




只想提醒一下比亚迪,排名第二的北汽,2017年销量为104520辆,已经是比亚迪的92%了,

而其增幅为 +125%,比亚迪辛辛苦苦多年提前研发大量投入建立起来的电动汽车技术优势,如今不断丧失,不断被竞争对手追上。

2018年比亚迪很有可能被北汽超过,丧失中国市场电动汽车老大的地位。

当然比亚迪唯一可以安心的是,中国市场除了比亚迪和北汽超过10万辆,其他公司还差的很远。销量第三名的上汽,销量只有4.42万辆。中国电动汽车目前是两强的态势。


不过上汽的电动汽车销量虽然比北汽和比亚迪差了一个量级,但是增速高达121%。

上汽是实力远远超过比亚迪的巨头,如果说北汽的电动车,还只是些低端为主的话,

比亚迪还可以自我安慰说,就算销量被北汽超了,但是毕竟比亚迪的秦,唐,宋等还是占据了中国电动车的中高端市场。

上汽可是实力远远超过比亚迪的汽车集团,一旦新能源车做大,比亚迪是很危险的。


另外十强当中,还有两家要注意,

一家是在自主品牌方面做的最好的长安汽车,

2017年其电动汽车销量达到了2.9万辆,增速高达487%,这可是五倍的增长。

另外一个是排名第十的吉利电动车,我们知道吉利在燃油车领域稳扎稳打增速惊人,品牌价值不断上升,其2017年在电动车领域也销售了2.4866万辆,增长了45%


其中纵观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十强,

比亚迪,长安,上汽,吉利,北汽这五家总体更有前景,

其他江淮,奇瑞,众泰,知豆,江铃不评价。


国内电动车产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带头大哥和领军企业

通讯设备带头大哥是华为智能手机是华米OV,国产芯片是海思,视频安防是海康威视,云计算产业是阿里,无人机是大疆,轨道交通是中车集团,声学电子元件是瑞声科技,显示面板是京东方,动力电池是宁德时代


而电动汽车呢?

目前做的最好的是比亚迪,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比亚迪离带头大哥的形象还是有不少差距,缺乏领袖气质。2017年在行业增长50%以上的情况下,比亚迪却只增长了11%。

带头大哥型企业,应该是具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强大的基础能力,

能够让其不管在逆境还是顺境下都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能力。


像比亚迪这样在顺境下反而持续的发展势头低人一等,是很罕见的,说明其本身存在结构性的问题。比亚迪的领先建立在王传福的技术眼光,提前进行了布局,很遗憾比亚迪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建立起市场绝对领先,反而技术带来的初期市场优势已经在不断丧失。

实际上,比亚迪集团2010年营收为466.85亿元,到了2017年前三季度为739亿人民币,预计全年为1000亿人民币左右,7年增长一倍,年增速才11%,这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增长。


我们对比下上面的那些“带头大哥”型企业,

华为2010年是1852亿元,2017年超过6000亿元,增长三倍。

京东方2010年80亿元,2017年前三季度694亿元,全年预计超过900亿元,增长10倍;

海康威视2010年36.05亿元,2017年前三季度277.3亿元,全年预计超过350亿元,增长10倍;

宁德时代2010年还没有成立,2011年才成立的,2017年已经超过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上半年营收63亿人民币。

瑞声科技2010年营收才34亿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139.7亿元,全年预计超过180亿人民币。增长5倍

大疆科技2010年营收为300多万元,2017年销售额超过180亿人民币,比2016年增长80%。


就连市场已经非常饱和轨道交通产业,2010年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的营收为1270.93亿元,而到2017年中国中车集团前三季度营收为1406.66亿元,由于市场原因比上年有所下降。

而中车营收2016年为2297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113亿人民币,让比亚迪望尘莫及。

制造业企业尚且如此,像阿里这样的更不用说了,2010年营收才55.57亿元,2017年财年1582.73亿元。


比亚迪的发展不仅不能和其他行业的领头羊比,也无法和汽车同行比较,不要说吉利,长城,广汽了,

就算和规模最大的上汽比较,上汽的营收2010年是3657.24亿元,2017年上半年营收为3964.06亿元,同比增长12.85%。上汽在那么大的体量基础上也增长一倍还多。


比亚迪引进奥迪的设计师,改变车型外观设计,都是战术性的举动,比亚迪的管理架构短期内难有颠覆性变动,简单的调整事业部,不对其公司治理架构进行彻底修正,不构建整改的研发,销售,人力资源流程,该公司很难承担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领导者的重任。

如果比亚迪不进行彻底的治理变革,必将继续延续永远二三流的命运,无法成为超一流企业,只会随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总体的发展而发展,

延续一直给人希望,一直让人失望的态势。


更要命的是,比亚迪在电动汽车这个核心产业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又去做云轨项目,这是典型的丢西瓜捡苹果。轨道交通产业的规模远远不能和电动汽车比,轨道交通全球超级巨头中车集团一年也就是2300亿人民币的营收,300多亿美元的规模。

这跟汽车产业是完全不能比的,全球营收过千亿美元的汽车公司都有8家,像大众,丰田营收都超过2000亿美元,是德国日本最大的工业企业。

纵观过去的十几年,比亚迪始终难以抵制多元化的诱惑,说明其内在缺陷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单看比亚迪是不行的,长期还是要看上汽,吉利,广汽这些公司能否做起来,比亚迪只能作为集团军中的一个军,和大部队一起冲锋,缺乏力挽狂澜,独占鳌头的能力。


电动汽车里面,电池的成本是大头,而且是占比最大的部分,电动汽车产业肯定会带动电池的发展,所以我国2017年锂电池产业增长超过了30%,

和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不断被其他公司迫近一样,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已经超过了比亚迪,成为最大赢家,比亚迪在自己赖以起家的电池产业也被人超过,失去了老大的位置。

宁德时代2017年上半年营收62.94亿元,净利润为20.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56亿元。按照归母净利润计算,这个29.5%的净利润率在制造业可以说是逆天了。

宁德时代现在正在准备上市,市值过千亿应该问题不大,很可能成为创业板第一大市值公司。


最后一个增长了30.6%的太阳能电池,

光伏发电已经在全球逐步实现平价上网,中国也在大力推进光伏发展,在中国市场猛增的带动下,去年全球光伏产业出货出现猛增。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具有指标意义,2017年前三季度新增装机达42GW,同比增长60%。


由于光伏发电的终极目标就是平价上网成为最便宜的能源,因此降成本是最大考验。

中国公司随着工艺的不断突破,在成本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大。降低成本其实是个技术活,除了人力成本以外,还需要有很强的供应链能力,制造工艺的优化和产线管理以实现高生产效率等等。

在光伏领域,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全球垄断地位,下图是2017年4月365光伏发布的全球光伏20强,这是一个综合性排名,不只是组件,还包括电池片,硅片等,外国公司只有6家,其中美国2家,德国2家,韩国和日本各1家。



依然是熟悉的画面,除了中国全部是发达国家企业,

光伏产业在中国进入之前,是高科技产业,利润率高的惊人,号称堪比卖毒品。

中国光伏的开路人尚德的施正荣,一度还是中国首富。


实际上,光伏可以看成是中国第一个崛起的高科技产业,说是高科技产业,是因为在硅材料上实现高效率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且还要商业化量产控制成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了,中国企业大批进来后,凭借着制造技术的突破和惊人的生产效率,这个产业已经暴利不再了,再称为高科技产业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仍然可以看成是中端技术产业。


在以前,这个产业让人诟病就是,中国人辛辛苦苦把价格降下来了,但是最大的光伏市场却在欧洲和美国。现在中国终于成了全球最大光伏市场,我们在上游降成本的努力,可以让下游的中国市场成为受益者。


到现在,不只是光伏组件,电池,硅片,硅料等,上游的光伏装备也开始大规模国产化。

例如自动串焊机,2010年以前都是要从国外进口的,都是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设备,今天新增的串焊机几乎都是国产了,一些技术相对落伍的公司美国komax,日本NPC,toyama等都相继退出串焊机市场


中国的隆基股份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最赚钱公司,而且预计会继续保持,

隆基股份2017年前三季度的营收达108.46亿元,同比增长27.2%。净利润达22.41亿元,同比增长104%,净利润率达到20.66%。这个利润在制造业是什么水平,苹果公司的净利润率差不多就是20%多点。

隆基股份在单晶方面的技术竞争力是其获取利润的保证,2017年上半年把营收的超过7%投入到研发,其组件效率和硅片工艺都得到很大突破,提升了公司竞争力。


虽然光伏产业中国总体已经实现了全球垄断,但是在最上游的硅料领域,我国的硅料企业虽然份额上已经占了全球一半,但是技术上还需要提升。

另外电子级硅料,我国一直没有实现突破,只能生产光伏用的硅料,纯度要求相对较低,同时即使是光伏用硅料,制造工艺也还需要突破,制造工艺不突破,成本和质量上就形不成优势。

隆基股份短期内肯定会受益于单晶技术的突破,在过去的很多年,更为高效的单晶一直卖的不如多晶硅组件好,主要原因还是成本,制造工艺和技术的进步带来成本下降,单晶的比例会有上升。当然多晶电池的效率也在往上走,长期来看还是会共存竞争。


除了上述的增速超过30%的六大工业品以外,实际上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也保持了高速增长,

2017年1-6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2201.3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设计业同比增长21.1%,销售额为830.1亿元;制造业增速依然最快达到25.6%,销售额为571.2亿元;封装测试业销售额800.1亿元,同比增长13.2%。


当然了,集成电路产业20%的增速也快于制造业整体速度。2017年我国芯片产业最大的异军突起者就是比特币挖矿机芯片设计公司比特大陆了,当然比特大陆主要是提供蚂蚁挖矿机,里面的芯片为自己设计,并且委托台积电制造。

比特大陆自己的说法,其挖矿机已经占有了全球市场的70%以上,和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地位类似。


事实上,比特大陆已经成为台积电在中国大陆最大的两个客户之一,另外一个是华为海思。

2018年1月18日,台积电举办的法说会上,总经理暨共同 CEO 魏哲家在法说会上表示,目前台积电已经有超过 10个客户流片了 7 纳米工艺制程,这其中中国大陆就有两家,海思和比特大陆。

台积电法说会上的原文:

“近期,我们可以看到加密货币挖矿芯片的需求猛增。加密货币挖矿要求大规模、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计算。而台积电先进的制造工艺则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需求。”

“18Q1虽智能手机步入淡季,但挖矿与HPC的需求强劲,公司预期营收为84~85亿美元”

比特大陆是全球挖矿机的霸主,也是台积电最大的挖矿机芯片客户。

由于挖矿机芯片更多在意性能,加上抢占市场黄金火热时间,对价格不是很在意,因此比特大陆甚至对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产能形成了挤压效应。

根据集微网独家报道,其从供应链了解到的消息,2017年12月比特大陆在台积电的10nm制程的订单超过了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


2018年1月台湾《天下》杂志报道,

“回顾2017年,半导体业的最大惊奇,就是第三季突然窜出的比特币挖矿芯片需求。业界估计,该季对台积电的营收贡献,甚至与当红的Nvidia不相上下。“一年以前我们还不大知道什么叫比特币,结果现在跟我们买了很多晶圆,”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接受《天下》专访时高兴地说。更神奇的是,垄断全球八成挖矿机芯片的比特大陆,竟是两个30几岁的北京小伙子,在短短4年内打造出来”


“2017年10月19日,台积第三季法说会。当时,许多法人都注意到一个不寻常的数字,台积的运算业务,竟较前一季大增46%。

台积电共同执行长刘德音解释,这来自一股又急又猛的虚拟货币挖矿需求,为第三季营收增加了3.5亿到4亿美元。这样的营收涨幅,预计也将延续到今年第四季。”

“美商联博证券于17年11月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台积第三季的虚拟货币ASIC芯片收入,“我们相信大部份来自比特大陆,世界最大的比特币ASIC设计公司。”

“一位不愿具名的台积大客户主管表示,比特大陆一年在台积电下的订单已经高达15亿美元,足可列入台积前十大客户。”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华为最新海思麒麟970芯片的订单额。


恐怕华为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大陆居然在一夜之间崛起一家能够超过海思麒麟970代工订单的芯片巨头,根据集微网的估计,比特大陆2017年营收达到143亿人民币的公司。


2:制造业里面哪些产业已经是夕阳产业了?或者说哪些产业发展的不太好?

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里面,哪些已经总体停止了高速增长,或者甚至是陷入了负增长?

一个是纺织业,全年增长只有4%,虽然这个产业自动化机器不断普及,但是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实际上,很多中国纺织公司都在不断的走出去。例如在埃塞俄比亚

2016年阳光集团一期投资5亿美元,占地80公顷,2017年阳光集团签订计划投资9.8亿美元意向书,在埃塞建设以毛纺产业为主的综合生产基地;

无锡金茂公司在埃塞投资4000万美元创办色织面料与服装工厂;

中国华坚集团于2015年4月启动埃塞-中国东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的建设,预计项目整体将于2020年竣工


另外一个是高耗能产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0.3%,什么是黑色金属呢?主要就是铁及其合金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5%,什么是有色金属呢?除开黑色金属就是有色金属,比如电解铝,就是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还有一个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只有3.7%,这个行业包括什么呢?比如玻璃,瓷砖,陶瓷,砖,瓦,石材等等。

另外一个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也就是化学工业,包括农业用的化肥,农药,以及涂料,颜料,写字用的墨水,日化产品,专用化学产品等等,这个产业仅仅增长了3.8%。

这个产业增长这么低其实是不应该的,

尤其是日化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国日化市场外资占有压倒性优势,

不要说各种品牌的化妆品基本来自欧美和日韩了,就算是日常用的牙膏,洗发水等等,尤其是婴幼儿使用的日化产品,外资也占据优势。

我国纳爱斯,立白,蓝月亮,上海家化公司在体量上与外资巨头例如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有着20倍甚至以上的差距。

2017年财富世界五百强里面,宝洁公司717亿美元收入,联合利华收入583亿美元。

中国最大的浙江纳爱斯也就是200多亿人民币销售额,

另外一家广州立白2017年刚刚突破200亿人民币,这个增速是很慢的,因为立白2016年营收为191亿人民币。


上面的化学原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高耗能行业占了全中国用电量30%,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产业的产值,会发现这些高耗能产业已经多年持续了产值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态势,而行业利润则随着国家去产能总体调控的力度而大起大落。


我们都知道2017中国工业利润总额75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增长这么快是不同寻常的,不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我们仔细细分一看,原来是2017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

而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6511.1亿元,增长18.2%;

原来是煤炭为主的采矿业因为去产能而利润暴增,但是出去采矿业,制造业进入也增长了18.2%,是哪些产业增长最快呢?


除去我国蓬勃发展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9%以外;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2.9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0.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8倍,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6%,

所以这些产业,再加上一个采矿业(不属于制造业),利润都是大起大落状态,总体利润率也很低,必须依靠政府出手来严控产能,否则依靠市场自由竞争,一定是全行业亏损。


另外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了6.3%,增速尚可,但是低于总体速度,我们汽车上用的轮胎,尤其是乘用车上的轮胎,国产的份额还非常小。

金属制品业增长了6.6%,也低于平均水平。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只有6.2%,这其中航空航天发展速度很快,轨道交通受城市红利也有较快发展,主要是船舶工业继续惨淡经营。

1-11月份,我国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86亿元,同比下降5.1%。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650亿元,同比下降8.6%;船舶配套产值230亿元,同比下降8.5%;船舶修理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4%。

我国船舶工业存在的问题是,在升级向上突破的时候遇到国际大环境不好,需求低迷,同时又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造成发展缓慢。我国造船产业还要进一步提高集中度,通过不断的整合做强做大是唯一的出路。


当然,也有一些有利的变化,比如中国从来没有制造过邮轮,这是典型的高端产品,以前一直由欧洲公司占据。

20172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签署了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备忘录协议(MOA)。根据协议,该邮轮将在中船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第一艘新船预计于2023年交付。日前,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宣布,力争在2021年底造出中国第一艘邮轮,目前邮轮基础设计工作已经开始。

除了以上产业以外,我国其他主要的制造业产业增速,都处于较快增长的态势。

为什么我对中国制造业充满了乐观,为什么唱衰中国制造业的言论不可信?

2017年中国制造业产值242707亿元,如果按照6.75的全年平均汇率,那就是3.596万亿美元。我在中国制造在世界到底什么位置里面写过,

查询世界银行官网,2015年中国制造业产值是3.25万亿美元,是美国+日本+德国的制造业产值的87%,而2015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为12.157万亿美元,中国占世界的26.7%


到了2017年,中国制造业3.596万亿美元已经几乎接近美日德三国之和(由于2017年人民币汇率下跌,所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估计接近30%。


在这么大的体量上还能实现7%的增长,一定说明中国有大批的产业份额在上升,有大批的公司技术在不断进步升级夺取了国外公司的份额。7%的超巨量增长意味着,我们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产业,不管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世界市场份额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诚然我国在很多领域处于落后地位,比如农业机械,仪器仪表,集成电路,中高端汽车,电子被动元件,医疗器械,但是请记住,总体产值在以7%增长,这说明产业升级是全面性的,而不可能是个别产业,仔细深入到这些落后产业里面去看中国公司,就会发现大批中国公司都在快速增长,行业总体份额都在不断提升。

即使在一些我国看起来惨兮兮的产业,我国份额也在逐渐提升,典型的就是国产机床,这些年一直可谓在挣扎中前行,整体行业利润率很低,人才流失严重,竞争力提升缓慢,但就是这样一个产业,2017年1-11月份,机床工具行业的进出口贸易逆差为32亿美元,而2010年这一数据为134亿美元,也大大有所进步。


7%的增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说7%了,我们就保持6.5%的增速,到2025年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例将一定超过40%,甚至有可能接近50%,也就是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值之和。

经常有人说,我们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设备和耗材都是进口的,我们农场的农业机械也是进口的,我们工地的工程机械也有外资品牌,马路上的好车是德国的BBA,我们医院的设备耗材是美国货,我们公司买的电容电阻等被动元件是日本的


我们要这么看,

1:即使到2025年,我们占了全球制造业产值的40%,我们也要看到,欧美日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值加起来同样能够占到40%左右,所以一定还有很多市场是他们占据的。

2:这些落后的产业全部有中国公司在做

3:这些落后的产业中国公司份额全部在上升,相应的就是发达国家企业的份额在下降。


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主要的两个山头还是集成电路和汽车及其零部件,另外还有一个仪器仪表进口也很多,其他的工业品进口总额都远远不能和这两个比较了。

就以工程机械为例子,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的技术比我国三一,中联,徐工等要好,这个目前是公认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进出口额,工程机械2016年我国进口只有33.2亿美元,反而出口高达169.6亿美元,顺差136.4亿美元。

工程机械很重要,但是集成电路,汽车,仪器仪表才是制造业主战场。


同时无数的中国公司已经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没有什么技术是不可突破的。

当初我们用着台式机的时候,里面全部是英特尔AMD的CPU,当时觉得不可战胜,我国没有任何企业可以挑战他们。而今天我们用着智能手机的时候,里面的处理器不知不觉已经有海思,展讯,松果了,而且份额在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企业要想扼杀中国的制造业,最好的时机是中国公司尚在起步阶段的时候,一旦中国公司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基本上就挡不住了。

我国高科技企业华为,1988年-2010年用了20年时间做到1852亿人民币,而2010-2017年仅仅7年时间,营收就突破了6000亿人民币。

这七年增加了超过4000亿的营收,超过了此前20年的总和的2倍。


我国的京东方,2003年收购韩国现代的液晶生产线,进军显示面板业务,到2010年第一个七年,营收才80亿人民币。

而2010-2017,京东方的第二个七年,营收从80亿猛增到900亿人民币。


这是让发达国家头疼的地方,在中国制造业尚未长大的时候,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是扼杀他们最好时机的时候,背后有个有钱的中国政府在保护他们成长。

我国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落后,企业弱小无力投资怎么办?中国政府就送来了02专项支持其成长。国产数控机床相关企业经营状况原因研发不足怎么办?中国政府搞起了04专项。

西方洋人天天希望中国搞市场经济是有原因的,市场经济嘛,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多好。

当然更为重要的,中国政府的背后是14亿中国人,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源源不断的提供产业升级的资金,

不管是华为,京东方,小米,上汽,吉利,比亚迪,宁德时代,还是中车,海康,大疆,瑞声科技,汇顶科技,比特大陆,还是正在日夜攻关的长江存储,中国商飞大飞机,中国航发的发动机,他们发展的背后也有你我的一份贡献。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