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流砥柱--2017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简析

2018-01-28 08:33 性质:转载 作者:宁南山 来源:宁南山
免责声明:AGV网(www.chinaag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2017年的经济情况,嗯这里对一些数字进行一个简析。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2017年的经济情况,嗯这里对一些数字进行一个简析。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把中国经济,分成三个产业来分析,也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是有点粗糙,这样是让人看不清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究竟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看一下细分产业的情况。下图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各个主要产业的产值情况。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国家统计局单独列出了十大产业,十大产业占了中国经济的85%。

哪十大产业呢?

农林牧渔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这其中工业不只是制造业,还包括采矿业,热水燃气供给等,

在这里我们只看工业里面的制造业。


制造业现在是,以后也长期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2017年中国827122亿元的GDP里面,制造业为242707亿元,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维系着中国发展发展的命脉产业,占中国经济比例为29.34%

十大产业里面,产值排在第二位批发和零售业,产值只有77744亿元,只占国民经济的9.4%,只有制造业产值的32%,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时间,不可能有其他产业能够达到中国制造业的规模。


2017年中国制造业发展有什么亮点呢?

中国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司长写文章介绍2017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时候,专门有一段介绍了发展最快的六种工业产业,是这么写的

“新兴工业产品产量高速增长。2017年,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8.1%、67%、51.1%、40.1%、31.3%、30.6%,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在这里,工业司司长专门提到了增速最快的六种新兴工业品,增速全部超过了30%。


工业机器人领域增长最为显著,这显示我国在机器人系统集成部分已经实现大规模技术突破。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态势,那么就是

“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爆发性增长”

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6.85万台,2016年增加至7.2426万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1-11月份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1.82万台,同比增长68.80%

全年应该在12-13万台左右。

这个产量已经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产量的三分之一了,但是就跟汽车一样,我国汽车产量也是世界第一,不代表我国是一流汽车强国,一个国家的工业强不强,还是要看自主品牌


国内的主要机器人公司,在2017年都实现了超高增速,保持了全线增长的态势

上海新时达2017年机器人产量预计1600台,实现了100%增速;

广州数控本来是家数控机床公司,其机器人业务也在快速增长,2017年机器人出货量也从几百台级别突破到了千台级别。

安徽埃夫特机器人公司更是发展速度惊人,2015年机器人产量为1200台,2016年达到了接近1800台,2017年估计会接近3000台,2018年目标是4000台。

可以看出相对于2017年一年12万台以上的产量,我国这些知名机器人公司的产量也就是两三千台。


沈阳新松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6.77亿,增长34.61%,净利润2.74亿,增长10.16%。

南京埃斯顿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65亿元,同比增加49.8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91万元,同比增加47.07%。

汇川技术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1.3亿元,增长27.57%,净利润7.23亿元,增长5.03%

国内还有一家新崛起的深圳拓斯达公司,2017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078亿元,同比增长98.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6亿元,同比增长120.58%。这家公司净利润率竟然达到20%


另外一个可喜的变化是,除了这些较为纯粹的机器人公司以外,

还有三个巨头也进入了机器人行列,一个是富士康,一个是格力,一个是美的。

美的是以收购库卡的形式,2017年库卡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快速成长;

格力旗下的格力智能装备公司则实现暴增,2017年,格力智能装备的收入首次出现在财务报告里面,格力电器半年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智能装备销售额9.62亿元,同比增长2765.27%,当然该收入是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在内的总收入。格力智能装备公司目前已经有超过1200余人,格力工业机器人体系既有机器人本体加工、机器人组装工厂,也有机器人减速机加工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


还有就是富士康了,富士康研发和制造的Foxbot,在富士康内部自产自销,已经在全国富士康工厂大规模应用,目前富士康机器人的制造工厂设置在山西晋城。根据2016年的公开报道,富士康已经部署了超过4万台Foxbot在全国各地的工厂,2017年估计富士康机器人产量为一万台左右,富士康事实上已经是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只不过因为没有对外销售。


富士康,美的,格力三巨头做机器人都是同一个逻辑,主要通过对自己工厂的改造进行发展壮大,同时也开始逐步对外销售,因此对国内总体体量还比较小的纯机器人公司们来说,这是很大的压力。


当然,机器人最为核心的三个零部件: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我国仍然大部分依赖进口,在中国2016年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里面,对这三大零部件国产化的要求是,到2020年在六轴及以上的工业机器人中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突破50%

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出现了国产核心零部件份额迅速上升的情况。

工业机器人的四大价值部分:本体,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国产机器人厂家除了在做本体,也就是系统集成以外,也在逐渐向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机领域延伸。

以安徽埃夫特为例,早在2015年,就与深圳固高成立了合资公司,提供了埃夫特30%的机器人控制器,2017年6月,埃夫特完成了对意大利ROBOX公司的收购,这是家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生产商,埃夫特目前已在进行技术转化。


工业机器人这个市场目前来说仍然比较小,一年也就是几百亿人民币的规模,

据IFR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首次突破132亿美元,中、韩、日、美、德等主要国家销售额总计占到了全球销量的3/4。也就是说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加起来才700多亿人民币,这还没有一个小米的收入高。


但是它是比较具有指标意义的高端市场。国产机器人和零部件厂家要紧抓这几年国内工厂产线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机遇,迅速的确立市场份额。国内的几个机器人龙头企业,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上海新时达,沈阳新松,南京埃斯顿,汇川技术,乃至新崛起的深圳拓斯达等,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也在大力扶持国产零部件厂家。


这几年总的来说,随着国产的不断进步,日系核心零部件在逐渐降价,尤其是国产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技术水平提高很快。

在垄断最为严重的减速机领域,2013年以前,全球市场处于日本垄断地位,

日本人也凭借着巨大的垄断优势,高价售卖给中国公司,其价格甚至高出给日本机器人公司一倍,导致在中国产机器人里面,减速机成了最昂贵的部件,占比高达35%左右。

2017年9月央视的节目里面,采访苏州绿的谐波公司的副总李谦,他说在2009年以前,

“国内机器人企业拿到谐波减速器的价格和欧洲的都没法比,更何况日本。差价达两三倍。”李谦举例,“我们拿到手1万,国际上才两三千。”

而且他们还听到连国际巨头ABB的工作人员对日本公司高度垄断谐波减速器的做法也有些怨言。所以下定决心做谐波减速器。


减速机有很多种,RV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最为主流,

谐波减速机相当于人手上的关节,体积小、重量轻,而且精度高;RV减速机相当于人脚上的关节,载力强。与汽车工业配套的,都是大型机器人,均使用RV减速器。


在中国网络上,可以查到这么一个数据:“世界75%的精密减速器市场被日本的HarmonicaDrive和纳博特斯克占领,其中纳博特斯克约占60%的份额,主要生产RV减速机,日本HamonicaDrive约占15%的份额,主要生产生产谐波减速器。”

事实上,除了日本这两家比较大以外,排名世界第三的也是日本公司,日本住友重机械,排名世界第四的一家斯洛伐克的公司,叫Spinea。是不是感觉居然斯洛伐克也有工业公司?


事实上日本纳博特斯克60%和HarmonicaDrive公司15%,这两个份额数据最早在2014年就开始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了,所以应该其实是2013年的市场份额,现在日系减速机的份额已经不可能这么高了。

因为从2013年开始,中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入减速机市场,

打破了日系减速机对全球市场的垄断。


苏州绿的谐波的减速器是2012年上市的,当年只卖出几百台,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6万台,2017年苏州绿的实现了接近100%的增长,其谐波减速器效率超过了11万台,2017年谐波减速器的营收首次突破2亿元,15%的减速器销往国外,而这个数字在2016年还是10%。苏州绿的谐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0%。

2012--2017短短几年时间,谐波减速器的国产化进展惊人。


由于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目前苏州绿的在大规模扩产,2018年投产的新工厂将会新增50万台的产能,加上现有产能达到60万台的规模,当然苏州绿的在全球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HarmonicaDrive也在扩产,预计会达到120万台的产能。

也就是说,即使是从产能上比较,也有2倍的差距,实际的销量差距更大,

并且总的来说,产品还不如HarmonicaDrive的高端,也即是平均售价不如对方,这样造成总的收入差距更大。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是日本以外唯一的大规模进入谐波减速器领域并且成功的实现份额节节上升的国家。


苏州绿的和日本HarmonicaDrive也是全球最大的两家谐波减速器生产厂家,当然苏州绿的目前在规模上还远小于HarmonicaDrive

除了苏州绿的外,国内还有来福谐波也在做谐波减速器,2017年营收预计超2000万元,谐波减速器产品出货量近1万台。这个营收只有苏州绿的的十分之一。


再看RV减速机,国内最大的南通振康尽管在2017年实现了120%的增长,RV减速机的产量达到了1.5万台,而且2018年的计划产量是3万台,是不是看起来速度是很惊人?

但是呢,全球霸主日本纳博特斯克年生产量由2017年初期定的年产量是64万台,并且其已经投资70亿日元,到2018年下半年扩产到84万台。这个差距在2017年是40倍的差距。


和苏州绿的推出减速器的时间差不多,南通振康在2013年才刚刚进入RV减速机市场,当年只卖出几百台,而到2017年已经是1.5万台了,这个增速是无比惊人的。

但是,尽管南通振康在RV减速机领域出现了振奋人心的爆发式增长,但是基数依然很小,离全球垄断的日本纳博特斯克还有量级的差距。


国内另外一家已经实现RV减速机量产的秦川机床,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产量每个月只有850台左右,这样算下来连1万台的产量都没有。

另外还有上海力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2017年产量也是接近1万台,也在大规模扩产。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相比谐波减速器领域,在总体市场价值更高的RV减速机领域我们差距更大。


民用无人机产业,说这是中国又一个走向世界领先的产业不为过。

一说民用无人机,可能我们脑海里条件反射一样的想起大疆。大疆已经在全球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实大疆现在做的,主要还是拍照的无人机,其实无人机还有很多种,比如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运送快递的无人机等等。

大疆为首的无人机,在2017年继续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但是这里要提的,是更有意义的一些变化

以快递为例,京东和顺丰。这两家现在都在激进布局和研发无人机。
京东目前搞的主要是大型旋翼无人机,和大疆的小型旋翼无人机相似性高,同时也在搞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发。顺丰则是主攻类似军用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如下图。



2017年12月26日,顺丰在云南一座机场展开无人机试飞投递,为华为的深山基地投递维修零件,该无人机可承载1.2吨货物,翼展20米,机身10米。注意是超过一吨的货物。
中国有全世界覆盖最广的通信网络不是吹出来的,华为在深山偏远地区部署的通信基站,单站所有设备重量包括电池高达一吨以上,运输是非常大的问题,尤其是自然灾害雷电暴雨频发的山区。因此空投设备,加快备件运输成了华为的诉求。

快递用的无人机有多贵?比法拉利,兰博基尼还贵。
顺丰集团副总裁、丰鸟航空科技董事长李东起说,这架顺丰在云南试验的大型无人机造价超过千万人民币,由无人机技术研发公司腾盾和京润华创联手为顺丰开发。腾盾团队曾多次参与军用无人机的技术研发。
这就是传说中的军民融合项目,当然一千万这个成本应该是包含了研发等其他费用。

实际上2017年9月,顺丰在江西省拿到全国第一个无人机运营试点资质,在江西赣州的部分乡镇,已经展开了无人机物流的商业化应用。注意是已经。
搞无人机除了顺丰最快,还有就是京东。2017年12月,刘强东表示,京东已经在陕西四川两省建立了庞大的无人机网络,并且在四川计划建185个无人机机场。建成后可以在24小时之内把四川省任何区域出产的优质产品送到全国,把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降低50%到70%。
京东走的是旋翼为主,发展固定翼的路线。

当然我们要问了,京东和顺丰在不停推进无人机研发,那么阿里在干嘛呢?

2017年双十一,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菜鸟网络进行了无人机群组实验。不过,菜鸟网络在无人机领域的脚步要慢于顺丰京东。目前真正在投入无人机物流应用,并且有团队有计划的,只有顺丰和京东。


很多人在想,如果毕业进了大疆,是不是以后跳槽不好跳啊?还真不是,首先凭借自己的软件算法能力可以往互联网公司跳槽,凭借自己的硬件能力可以往电子类公司跳槽。

而现在国内的物流公司也开始成为了跳槽选择,虽然技术路线并不完全相同。

京东的旋翼路线似乎离大疆更接近,顺丰搞的无人机感觉实在是太“军用”了。


我甚至想,以后顺丰科技公司会不会和解放军一起出现了全球某个区域支持战争物资运送。

目前顺丰的无人机团队规模仅为20多人,预计2018年会超过70人,总体还是小团队,因为现在无人机技术相关的人才很难找到,尤其是高端人才。
顺丰无人机团队中就有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的博士。


另外,除了此次与华为合作的通信基站维修,未来顺丰还将拓展医疗物资运送、灾害地区物资投递、配合矿区的大型作业机械的维修。
这意味着顺丰无人机的团队规模还会不断扩大,实际上早在2014年顺丰就收购了深圳智航无人机30%的股份,加入了无人机研发行列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无人机产业的产值将在2025年左右赶超工业机器人。

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我国在该领域总体处于领跑者的位置。

大疆的诞生为中国创造了上千个高薪工程师和营销销售等职位,大疆一举成为中国薪资水平最高的制造业企业之一,然而这远远不够。
以后无人机形成大产业,京东,顺丰,菜鸟等巨头的进入,通过自主研发,或者投资入股行业无人机公司,又将刺激大量新的高薪岗位的诞生,不仅大疆无人机软硬件工程师可以跳槽的地方变多了,而且体制内搞军用无人机的工程师也也有了更多去处,产业的发展能够刺激人才进入,推动技术进步。

现在大疆只是搞小型旋翼无人机,或者说一个飞行的相机,大疆内部月入两万以上的员工就能成为常态,在深圳南山提供了上千个这样的高端岗位。
这个产业扩展到各种体积和尺寸的大型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10年内这样的高薪岗位数量增加10倍也不奇怪。

另外一个提到的工业品是城市轨道车辆,2017年竟然增长了40.1%,这背后的原因是全中国的城市交通在全面轨道化。

2016年末,中国大陆共计30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运营线路长度达高达4153公里。到2017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35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高达5083.45公里。一年的时间全中国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增长了22.4%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事实上,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来说,35个城市有轨道交通这个数字真的太少了,平均下来一个省才一个城市,可以说是少的可怜,所以新增轨道交通线路的长度还会大幅增长。

我们看下之前的数字就知道,中国每年新建的轨道长度

2012年为573公里,2013年为460公里,2014年为427公里

2015年为445公里,2016年为535公里

2017年新建为930公里,远远超过以往每年四五百公里的新建长度,

出现了新建线路长度突然放大的态势。2017年东北和华北的两个省份,都迎来了第一条地铁线路的开通。分别是河北石家庄吉林长春


上图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城市轨道化这个浪潮,还会持续数年的时间,因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还会有发展红利。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