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机器人行业:需警惕高端产业低水平陷阱

2016-06-27 17:00 性质:转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AGV网(www.chinaag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然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地方“大干快上”的趋势非常明显。
  “工业机器人不像汽车,一年需求不可能几千万台,能有几万台就不错。”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助理宋健表示,虽然当前经济正转型升级需创造巨大的机器人市场,但空间并非无限,各地“大干快上”,极易导致产能过剩。
  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必须警惕过热风险。各地一哄而上,将容易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和低端竞争等现象发现,行业和政府都应及时冷静思考。
  补贴之乱
  需要指出的是,这场机器人产业“竞赛”中,不少地方给出诱人的“补贴”政策,既有针对机器人生产厂商,也有针对“机器代人”,补贴额度也从几万到上千万不等。
  比如,杭州明确,对符合一定“机器代人”条件的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烟台出台的政策规定,对该市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套)机器人装备最高补贴100万元。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总顾问钟永隆表示,该企业近年陆续投入上千万开展“机器代人”,而前不久才领取到最新一笔约50万元的补助。
  这是政府真金白银“砸入”后希望看到的效果。不过,这场“补贴”大战也存在一定的隐忧。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近期撰写的一份有关机器人的研究报告就指出,政府产业“补贴”或将导致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大量涌入,进而挤压国产本土机器人企业发展空间。
  更大的问题是,这也导致一些机器人生产企业靠补贴“过日子”,无心在技术上专研,造成低端产品充斥市场。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一些缺乏技术的机器人生产厂商在行业中“赖着不走”。
  一名业内人士介绍,因技术不成熟,目前国内不少机器人企业的利润实际上被消耗在对项目的反复修改上,不少机器人企业离开补贴恐将亏损。
  说到底,拥有核心技术才是关键
  张旭认为,如何使制造业企业主对国产机器人提高信任度,才是国内机器人应用的基础,也是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重点是急需尽快补齐人才、技术和信息沟通对接平台等多方面短板。
  中国是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2015年全国工业机器人新增需求量达到7.28万台,占全球25%。3月份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预测,2016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有望同比增长30%。
  “国产机器人正在崛起,但是任重道远,各地如能从争相布局,转变为对国产机器人进行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协同创新,将不失为国产机器人加速的一个机会。”张旭说。
  而在多地加紧上马机器人产业之时,如何才能避免高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12下一页
相关阅读: 机器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