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革命是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又一次升级,机器代人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未来,将出现大量的无人工厂。在全世界国家中,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带动着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天,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建设已经步入正轨,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以及机器人政策红利的大力支持,再加上目前我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国,未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然而,我们必须冷静下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机器人产业是否会出现如光伏产业一般的无序竞争,最终导致高端产业低端化,甚至劣币驱逐良币?
火热的布局
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各地争相布局机器人产业。但在你追我赶的热潮背后,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机器人产业是否已经过热了?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表明,过去两年,各地一共出台77项机器人扶持政策,建成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
各地频频传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消息,宏伟的目标和空前的政策力度让人印象深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一共有接近40个城市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的重点发展方向。比如,南京提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先进基地”;重庆提出“国内重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东莞提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先行市”。
各地机器人产业规划中的产能、产值和企业数量等一系列量化目标,总和已远超国家“十三五”相关目标,以及业界的预判的需求。
具体来看,到2020年,重庆的目标是,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东莞计划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左右。此外,南京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与产学研联盟,年销售规模达1000亿元;洛阳提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
提出宏伟机器人产业目标的城市还有很多。然而,按照国家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计划达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查询资料后发现,目前,国内应用较广的普通焊接机器人、AGV机器人,价格约为20万左右。此前接触的实际“机器代人”案例中,甚至也不乏有10万左右的机器人。
如果按一台工业机器人20-50万元计算,“十三五”末,我国工业机器人每年的销售收入也才约为200-500亿元规模,加上服务机器人等,总规模应该在千亿元左右。而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机构早前的预测中,“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值也是千亿水平。这一数字,与各地规划超过万亿元的总体产值相差颇远。
这一规划的差距是否意味着,各地“上马”机器人项目有过热的倾向?
广东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张旭表示,目前机器人缺乏严格统一标准,各地各级的统计口径不一,一些城市将过去的一些自动化产业和应用也算入机器人领域,旨在大力造势。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