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机器人概念火热也难掩三大“痛点”

2016-06-27 16:42 性质:转载 来源:电子发烧友
免责声明:AGV网(www.chinaag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我国工业机器人区域分布情况

  中西部

  产业聚集: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园、芜湖机器人产业

  代表企业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北京华巍(重庆)分公司、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等

  研究机构:重庆中科院特点:科技资源不足

  珠三角

  产业聚集:广州机器人产业园

  代表企业:固高科技(深圳)、深圳新松广州数控、广州万世德、东莞易步等

  研究机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特点:市场应用空间大,控制系统占优势

  环渤海

  产业聚集:哈尔滨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沈阳新城机器人产业基地、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等

  代表企业:沈阳新松、哈工大集团、北京华巍中兴唐山开元、大连贤科等

  研究机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国家机械局北京自动化

  特点:科研实力强,产品以AGV、焊接机器人等为主

  长三角

  产业聚集: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常州武进高新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

  代表企业:上海沃迪、昆山华恒焊接、南京埃斯顿浙江万丰科技、上海机电一体工程有限公司等

  研究机构:上海交大、上海大学、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

  特点:外资、合资企业多,系统集成商发达,市场优势明显

  现状咋变

  国内机器人企业有800多家,机器人园区超过40个。但是在这800多家企业里面,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将近70%~80%是在代理别人的产品,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仅100家左右。如何做到名副其实,不少企业要在改变上“做功课”。

  难题咋破

  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被视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2015年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主要供应商是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欧美。国内企业在技术突破上,面临不小压力。

  “痛点”2: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

  除了高端产品缺乏,我国机器人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未改变。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被视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这也是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

  上述白皮书数据显示,2015年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主要供应商是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欧美。

  以伺服电机为例,实际上国内也是能够生产的,但是徐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机器人用的伺服电机和其他设备的伺服电机也有所不同,机器人上需要高速、高精度、高可靠的伺服电机,目前国产的伺服电机只能满足焊接机器人的要求。”

  另外,减速器作为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之间的中间装置,用来精确控制机器人动作,传输更大的力矩,对机器人的精度影响很大。“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的情况类似。与通用减速器相比,机器人关节减速器要求具有传动链短、体积小、功率大、质量轻和易于控制等特点。”徐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据他介绍,现在机器人上使用的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属于高端的减速器,虽然国内也有厂家生产,但是规模很小,目前RV减速器仍然被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公司垄断,日本的哈默纳科则在谐波减速器上占绝对优势。

  此前,有行业人士透露,一台精密减速器四大国际巨头采购价为3万元-5万元,卖给国内关系好的客户约7万元,关系一般的普通客户约12万元,内资企业采购精密减速机的成本比国际巨头贵一倍还多,可见其间的利润差别有多大。

  上述白皮书显示,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大,比之于外企,国内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

  罗军说:“谷歌、IB+M、微软等美国企业正在开辟机器人一个新时代,而且布局已经基本完成。而我国目前还处在谋求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领域的自主化。”

  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尚未取得有效进展,高端产品缺乏,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6月16日,在沈阳举行的机器人TOP10峰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直言:“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

  “痛点”3:机器人产业已现投资过剩

  尽管目前国内机器人行业短板明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机器人行业青睐。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表明,过去两年,建成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此前表示,过去两年里,各地出台的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有77项之多。

  在4月26日举行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也介绍,初步统计,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家。

  在行业火热表象背后,部分业内人士也对这种“大干快上”的局面表达了忧虑。辛国斌在6月16日的机器人TOP10峰会上直言:“我国机器人产业有投资过剩的隐忧。”

  罗军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机器人企业有800多家,机器人园区超过40个。但是在这800多家企业里面,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面将近70%~80%是在代理别人的产品,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企业,国内也就100家企业左右,而且这100家企业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仍然主要依赖进口。”

  纳恩博科技公司总裁王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企业数量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大量机器人企业一看到焊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卖得好,就一哄而上都来做这些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

  王野同时称,这些企业不仅自身缺乏竞争力,还会造成低端重复建设甚至产能过剩。”

  在这场机器人产业“竞赛”中,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为企业入局添足了“马力”。这些政策有的根据企业销量给予补贴,有的则针对“机器代人”项目。

  例如,杭州明确,对符合一定“机器代人”条件的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烟台出台的政策规定,对该市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套)机器人装备最高补贴100万元。

  然而,政府补贴在吸引大量企业入局的同时,也导致一些机器人生产企业靠补贴“过日子”,无心在技术上钻研,甚至顶着机器人概念套取地方政府补贴。

  “最近还有几家企业来找我,他们没工厂、没有设备、没有产品,最关键的是还没有钱,却要做机器人。我问他们怎么做?他们直言,可以根据我们的要求做加工服务,我们给他订单,他们拿着订单再去找政府扶持。”罗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对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地的机器人企业的走访中,罗军还发现,高端领域国内企业进不去,而低端领域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已到了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的地步。“之所以企业没有盈利也敢去拿订单,一是因为能拿政府的补贴,二是盯住企业后期的维护市场。”罗军说。

  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热情布局机器人产业的时候,甚至连一位部委高层人士也发出警示:“企业千万不要被地方政府‘忽悠’,企业也不要‘忽悠’地方政府。”

12下一页
相关阅读: 机器人 新松 AGV 智能装备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