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转换,产业升级驶入快车道
京城东南,施耐德电气的亦庄工厂里,一列无人驾驶的黄色小火车走走停停。“这是一列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哪个工位缺什么材料,它就会把材料送到工位。”工厂负责人说。
瞄准北京“两区”建设新机遇,施耐德电气刚刚加码1亿元投资,将中压二次配电全球研发制造中心项目落户亦庄,今年年底前将建成一处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引导的全新生产车间和智慧物流中心。
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智能制造成为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跳板。身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正在为产业变革绘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美丽蓝图。
“本市将继续发挥‘两区’建设的战略带动作用,构建‘数字基建-数字交易-数字平台-数字场景’于一体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努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市经信局副局长潘锋说。按照计划,本市每年都将力争新引进20个以上前沿创新类、外商投资类、资金密集型、行业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和平台项目,年度投资超过100亿元,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
西北二环外,由“动批”蜕变而来的国家级金科新区刚刚启动,金融领域的“两区”政策创新就不断落地,已相继引来中央结算公司、奇安信公司、神州信息公司等一批金融科技“国家队”“独角兽”“生力军”,预计“十四五”期间核心区地均产值将达到每平方公里500亿元。
强大引力,汇聚全球高端要素
本月初,一份高达1.187亿美元的跨国收购案敲定:北京企业康龙化成收购位于英国的ABL公司。这笔并购,将有助于康龙化成进一步打造全流程一体化和国际化的药物研发服务平台。被称为“放疗巨头”的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则把“瓦里安中国研发中心项目”放在了北京,并引进最高端的放疗产品生产线,建设其全球最全产品线研发和生产基地。
“两区”建设驱动下,北京更加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速形成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引力场”。
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吸引外资迎来“开门红”:今年1至2月,北京市新设外资企业224家,同比增长25.1%;合同外资6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同比增长3.7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6.9亿美元,同比增长8.7倍。
这背后正是北京不断探索实施供地、融资、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的突破性政策,推动关键要素开放。“‘两区’建设为从事跨境贸易和服务的企业提供了先行先试平台,随着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我们将能为商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中关村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拉卡拉集团党委书记唐凌说。作为国内首家在A股上市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拉卡拉从2019年开始为跨境电商客户和海外商户提供收付款服务,2020年前10月的跨境支付交易金额就逼近200亿元。
“‘十四五’开局之年,‘两区’建设将加快探索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开放,推动人才、知识产权等要素全环节改革,聚焦重点园区打造类海外环境,谋划系统性改革,形成一批战略性、体系性制度创新安排。”北京市“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梅英说。
专家点评
强大吸附效应为产业带来更多活力
“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途径。”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分析,“两区”政策叠加有利于北京推进关键要素的进一步开放,助力北京拓宽国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他看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造成了极大冲击,北京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两区’建设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其核心是制度创新,尤其是在供地、融资、人才、技术、数据等产业发展关键要素配置上的创新。”他说,众多突破性政策将有利于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服务体系,为北京企业走出国门、国际企业引入北京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他分析,“两区”建设将产生强大的吸附和集聚效应,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同时也将催生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北京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