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期间,第一则被人们广泛关注的机器人新闻,是美国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患者由机器人治愈出院。医生并不直接与患者接触,而是采用一种名为Vici的机器人,透过屏幕与患者互动。
事实上,这次武汉疫情中,投入到“战疫”前线的机器人战士也并不罕见。在“医疗机器人”尚属奢侈品之时,相对更能发挥实用价值的是“公共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服务机器人”等等。
这些在抗疫前线“八仙过海”的机器人,虽然部署规模尚小,作用范围还十分有限,但是已经向我们隐约传递一些关于未来的信号。
在此前,服务型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由于应用场景模糊、采购性价比等问题,道路仍然非常艰巨。而仓储物流机器人,则更多适用于超大规模的智能仓库。
在太平时期,这类机器人的实用价值并不明显,部分存在劳动力岗位替代的矛盾,或者需要配置专业人员维护——因此在诸多单位的采购计划中,优先级往往排在最后,甚至沦为高级“玩具”。
疫情给这类产品带来的机会思考在于,危机是否能够帮这个行业激活部分“刚需”,让一些已经达到应用水平的机器人技术借此落地开花?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19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