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筛选出真正的需求方和行业参与者,主办方决定会议收费。确切的说,收费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平衡会议成本;第二是“付费”是最有效的需求过滤,可以有效的剔除伪需求,确保会议质量。
从会议的实际运作结果来看,报名参会的积极性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滤除许多不愿意付费参会的低意向群体之后,确认参会的企业和嘉宾都是业内价值较高的精确的行业群体和人员。
通过对与会各方的了解和分析,总结如下:
1、移动机器人是当下最为“贴地气”的机器人领域
移动机器人和低速无人驾驶领域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1)与中国的物流产业发展融合密切
谈到物流公司,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菜鸟、京东、顺丰、四通一达,以及一些比较大型的知名的物流公司,比如麦络物流、安吉物流、德马物流等。
这些公司有的自己成立了庞大的团队自主研发,比如安吉物流在停车场移车机器人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们的产品可以将停车场上一辆停在地面上的汽车用机器人自动举升并搬运到指定的位置;有的通过参股技术领先的企业的方式实现能力整合,比如菜鸟领投快仓机器人、京东科技入股马路创新。
顺丰、四通一达等公司主要是作为甲方,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实现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在会议筹备期间,主办方拜访了位于上海的圆通总部,对圆通的情况进行了一些了解,虽然圆通的情况并不能代表此类公司的总体情况,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在这些企业存在着旺盛的需求。
(2)需求清晰、场景明确、需求旺盛
物流领域(包括大物流以及工厂内部的物流)的需求是能够被很好的结构化的,一旦场景被结构化了、标准化了,就能够通过自动化的手段加以解决。
工业机器人(主要指垂直多关节机器人)很难规模化推广的最重要障碍是面对的场景除了汽车制造领域外,基本很难寻找到可以标准化应用的场景,每个场景都是不同的——都是工程性的,这极大地阻碍了垂直多关节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
如果客户需求是工程性的、非标的,那么,这个工程场景必须具备:1)工程规模要足够大;2)类似的工程场景至少具备70%以上的相似性。成立一家公司做工程,做具备上述条件的工程项目是能赚钱的。汽车工业之于垂直多关节机器人就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场景。因此,我们看到众多围绕汽车行业做工程的公司都是有钱赚的。但是除了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其他应用场景都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即便是3C行业也是如此,所以,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很难产生巨无霸型的大公司——除非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物流领域的需求也是工程型的,与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面对的工程场景都是符合上述两条必备条件的。比如快仓机器人在无锡菜鸟仓库超过1000台移动机器人的智能仓储项目;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刘云辉教授团队在香港机场做的低速无人驾驶物流输送项目;比如高仙机器人做的用于机场等大面积地板清洗的洗地机项目等。
快仓机器人在菜鸟无锡仓库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机场项目
高仙洗地机
类似的场景拓展开来,传统的制造业工厂中厂内物流基本上都是依赖人搬、车拉的,这些场景也都是结构化的,很多企业看到了这个机会,于是智能叉车作为一种需求广泛的产品已经有很多机器人公司进行研发和销售。智久机器人有限公司便是这个领域的典型公司。智能叉车领域进入的公司比较多,很多公司技术完整度不高,所以,产品的应用还是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有些公司仅仅给叉车装上了一套定位系统就开始宣传自己的叉车是智能的,这还远远不够,要让一台智能叉车能够在工厂里用起来,还需要仓库控制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以及调度系统等。传统的仓库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并不是针对今天的智能化场景开发的,因此如果是旧仓改造,难度较大;如果是新的仓库,那么就需要工程提供方具备完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目前做智能叉车的公司很少具备的。
我们看到了移动机器人和低速无人驾驶技术的未来,但是,要实现更多的场景落地还需要一些时间。随着众多体量巨大的公司快速进入,我们将很快看到市场格局的形成。
(3)关键技术基本都已经被突破,或者在具体场景中已经够用
移动机器人和低速无人驾驶技术主要包括:车辆控制技术、定位及导航技术、动态建图及避障技术、调度算法及集群控制、周边软件接口与系统(比如,物流领域的:仓库管理系统、仓库控制系统)。
车辆控制技术相对比较传统,属于传统的自动控制领域的技术,多以嵌入系统和相应的软件技术为表现形式。
定位及导航技术是移动机器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主要有:基于二维码的定位导航技术、基于激光的定位导航技术(包括激光SLAM)、基于视觉的定位导航技术(包括vSLAM),以及传统的磁条、磁珠导航技术、电磁导航技术等等。
动态建图其实也是定位导航技术的一个技术分支,由于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相对独立所以这里单独列出。动态建图目前主要是通过激光SLAM和vSLAM(视觉SLAM)技术来完成,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火热。
避障技术主要是通过判断机器人在二维场景或三维场景中的位置或者直接通过激光测距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进行探测、判断与控制的技术。
调度算法及集群控制是当下另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在这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的主要有:香港中文大学刘云辉技术团队、上海振华重工洋山深水港项目、快仓的菜鸟无锡仓库仓储项目、马路创新的仓储项目等。
周边的软件接口以及系统部分难度不高,主要是对目标场景的理解以及资源投入和软件开发的问题。
从上述对各项技术的分析来看,所有围绕移动机器人和低速无人驾驶的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了,没有尚未突破的技术壁垒。因此,这个领域必然会迎来高速发展期,并快速产生行业龙头。
(4)重点企业融资规模可观,发展势头良好
正是上述三点原因,所以,即便是在产业融资环境极为艰难的2018年,像马路创新、高仙机器人等优秀的创业企业仍然拿到了大笔融资。这充分说明了行业势头的良好性和企业价值的确定性。我们知道,2018年已经不是只要你有一个机器人概念就能够拿到融资的时候了,同时,2018年大量的投资机构已经自身难以生存甚至退出了市场,越是这个时候,还能够拿到融资企业,越能体现其远期价值。
(5)很多综合型大企业正在进入移动机器人领域或涉足其中
今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趋势,这个趋势也许将改变机器人领域的未来,那就是:已经不再仅仅是专业的机器人公司在做机器人,而是很多拥有场景、拥有客户的大企业正在大规模进入机器人领域。这样的公司很多,典型的有:碧桂园(博智林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格力、海尔(青岛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中兴通讯(中兴耀维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宝信(宝信机器人事业部)、微创医疗、中船重工、振华重工、中国中车、科沃斯、海康威视、商汤、腾讯、京东等等。这些公司的进入将深刻的改变中国机器人领域的格局,让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向着更加落地、更加健康、更加技术完备、更加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可以预期: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真正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
(6)资源正在向能力突出的公司快速集聚
所有的百家争鸣都是“产业”不成熟的表现。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的出现是因为思想的混乱,当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之后,便开始一家独大了。
产业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从2007年开始,中国曾经出现了上千家机器人公司,这便是“诸子百家”给显神通的阶段,今天曾经的百家诸子已经大多不在了,我们正走在融合、集聚的路上,最终,机器人产业会出现各个不同领域的头部企业或者独角兽,那时产业的混战也将结束。但是,由于机器人具有领域性特点,不太可能出现像互联网行业一样大者通吃的只有一两家头部企业的现象。
2、与会企业和嘉宾来源丰富,足以代表中国移动机器人领域的最高水平和完整产业链
(1)从科研机构角度看
从对移动机器人和低速无人驾驶方面的研究角度看,最知名的团队当属香港中文大学刘云辉教授的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曹其新老师的团队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刘明教授的团队了。国内很多公司的核心技术专家来源于这些团队,比如未来机器人很多人都来自刘云辉教授的团队;大国重器“洋山深水港智能无人码头”项目跟上海交通大学曹其新教授的团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等等。还有很多在专项领域研究突出的团队,比如聚焦定位导航技术方面的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等。
此外,众多的大学实验室都在重点研究移动机器人和低速无人驾驶方面的技术和工程应用,从科研的角度看,已经具备了为产业高速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条件的能力。
(2)从综合型产业公司角度看
从综合型产业公司的角度看,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已经明确,智能化升级的可行性以及投入产出的财务论证已经完成。这些公司都是相对体量比较大的综合能力公司,全部都具备某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和工程团队完整,一旦发力将显示出巨大的能量,他们本身具备体系化的力量,这些优势是大多数创业公司难以比拟的;他们本身具有造血能力,这是很多靠融资发展的公司难以比拟的;他们自己拥有落地场景,有机会不断的试错,这也是很多纯做机器人公司难以获得的发展条件。所以,这些公司是不可小觑的,是更加需要关注的群体。
当然,事情往往并不想想象的那样美好,这些公司最大的优点也是其最大的缺点,比如体系化的力量往往使得企业发展具有某种惯性,方向转变是相当不容易的——当初的摩托罗拉不是没有看到智能手机的未来,而是他的体系惯性使他无法转型。对于这些综合型的公司来说,发展新的业务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完全独立的新的事业部或者公司,老人、老体系是不可能做好新业务的。
(3)从移动机器人和低速无人驾驶产品研发公司的角度看
首先,这些公司并不一定会比综合型公司规模小,而是这些公司更加聚焦。
从出席本次会议的公司来看,质量非常高,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平,这其中有上市公司科沃斯,也有一些创业公司,比如专注医疗场景应用的木木机器人等。
这些公司往往都需要第三方市场,他们是机器人产品的提供者,往往需要和客户进行项目合作才能拓展市场。这些公司参加会议无疑可以见到很多潜在的客户,或者成为需求方具体了解的对象。
(4)从中大型物流企业的角度看
大型物流公司的技术口径决策者是最应该来参加会议的,通过会议他们有机会看到产业的全貌、看到技术的全貌,一次性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可以获得很多高质量的合作方,这比一个一个的在完全没有办法直接对比的情况下见供应商效率高很多。
但是从结果来看,来参加会议的物流公司并不多,原因可能是:
1)传统物流企业不属于典型机器人领域,传播覆盖还有欠缺。主办方会前还需要定向邀请一下;
2)物流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对机器人领域技术不熟悉,敏感度不够;
3)物流公司觉得自己是甲方,别人应该来找自己,主动性不够;
4)物流公司相关口径的直接负责人,忙于日常业务,对公司战略方向不够关心。
(5)从核心技术研发企业的角度看
从核心技术公司的角度看,质量仍然很高,比如商汤科技、镭神技术、思岚科技等,但是数量不多,说明规模较大的公司技术集中度已经很高,导致除非技术能力较强、专业度较高的单元技术存在合作的空间之外,绝大多数技术大公司都已经能够自己解决。
单元技术企业的机会在于专、深,在范用技术方面发力的意义不大,但这些领域是创业、创新的重点,很多高科技创新是从核心技术突破开始的。
3、通过会议现场的配套安排增加会议的价值
为了充分挖掘会议的价值,给参会者提供约见客户进行小范围直接交流的机会,主办方对场地进行了精挑细选,最后选择了位于浦东新区环科路999弄5号楼的浦东国际人才港的会议场地,这里有规范的会场,会场之外还有交流洽谈区,大家可以在会议期间约上客户进行单独沟通,为了大家能够迅速认出对方,我们为每一位参会者提供标明所在公司、职位和姓名的胸牌,以方便大家互相认识和交流。如果您参加会议时希望和哪家公司的人员提前约时间,可以与主办方工作人员联系,由主办方工作人员帮您提前约时间。
现场交流
研讨环节
会场全景
自由洽谈区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