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机器人不仅在制造业上正在替代工人,还将在军事、服务、娱乐等领域取代人类,“钢铁侠”已不仅仅存在于美国科幻电影中,而且正走入我们的生活。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在制造环境下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是在非制造环境下应用的服务机器人,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已涉足服务型机器人开发。在日本、北美和欧洲,迄今已有7种类型计40余款服务型机器人进入实验和半商业化应用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中,西方国家以美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而我国也正在加快机器人行业的步伐。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2020年具体目标,如下: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反恐防暴、救灾救援、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
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集成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完成30个以上典型领域机器人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并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而作为我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上海,也在不断加快机器人产业的步伐,力争提升国际水平,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上海印发的《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里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人机共融特性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等特定生产场景的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近日,上海市又印发了《宝山区关于加快“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集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发展目标为:聚焦人工智能在产业协同创新和生态培育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认知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应用。加快构建机器人本体、核心功能部件、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协同推进模式,推广普及以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生产改造提升劳动力密集环节,替代大量低知识技能劳动力,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智能硬件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感知、识别和交互的智能硬件产品,加快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增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到2020年底,聚焦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逐步引导企业、项目、人才向园区集聚,资金、土地等资源向园区倾斜,形成高端企业集聚、产业链完善、配套服务齐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园区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在政策方面对企业不断进行奖励、补贴。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发展。
1.设立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引导基金。区、镇两级政府发起,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引导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支持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10亿元。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采取市场化运作。
2.降低企业土地购置成本。企业购买园区工业用地的,且属区重点引进产业项目,经区委、区政府评审认定后,土地出让底价在市场评估价基础上适当下浮,实行一事一议;对企业因发展需要,在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上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扩建,提高容积率或增加地下建筑面积的,根据出让前三年税收情况,增容土地价款在市场评估价基础上适当下浮,实行一事一议。
从企业分布地区来看,浦东新区以19家位于第一,其次是嘉定区7家、松江区6家、宝山区5家,不过在其它区域也分布了23家工业机器人企业。
2019年上海各区机器人企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形成了“3+X”的空间分布格局。从产业定位来看,主要由“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种产业定位。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这种产业定位占比最高。
2019年上海市机器人“3+X”空间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企业纷纷布局
目前,上海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近百家,既有大型跨国公司、国内领军企业,同时也有上海本土企业,形成了宝山、嘉定、松江、浦东等机器人企业聚集区。国外机器人巨头把上海作为占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战略滩头,ABB、Fanuc、Kuka、安川等纷纷在上海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也把上海作为桥头堡,如新松、新时达在上海设立工厂或分公司。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18年6月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量为0.52万套,同比下降9.8%。从今年1月起,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量在稳步上升;在5月,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0.56万套,同比增长47.5%。1-6月上海市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2.87万套,累计增长10.3%。机器人产业成为上海工业转型升级的亮点。
上海机器人行业在产业链上分布较为完整,上游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有Nabtesco、中电二十一所、建博电子、龙工等企业,中游本体有机器人四大家族、新松、新时达等企业,下游系统集成商有外企柯马、蓝姆,本土企业君屹、伟本等。在服务机器人方面,上海企业已延伸到医疗、娱乐、教育、反恐等领域,如医疗机器人有上海微创,智能交互机器人有小i机器人,教育有未来伙伴机器人,餐饮迎宾有惊鸿机器人,建筑行业有同济宝冶机器人,反恐排爆有合时机器人等企业。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上海机器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