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需求增长的同时,企业对高级人才的抢夺程度也在大幅升级。《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互联网公司对AI(人工智能)和数据人才的争抢活跃度提高了30%以上,企业间相互挖墙脚变得更加频繁,人才争夺激烈程度全面升级。以AI(人工智能)类岗位为例,很多公司会主动关注人才动态,定向挖掘竞争公司人才,资深AI(人工智能)岗位招聘者多为公司HRD(人力资源总监)、CTO(首席技术官)或创始人本人,由HR(人力资源经理)招聘的岗位占比不到30%,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
人工智能人才的抢夺战在最近一份名为《2018届互联网校招高薪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上也可见一斑。在这份广为流传的《清单》上,共有20多个岗位,全都是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招聘,这些招聘岗位的年薪标准皆高于30万元,其中年薪标准最高的一个为Google中国的人工智能岗位,高达56万元,年薪最低的岗位也达到30万元。
而对于这份人工智能的薪资标准,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赞同。游尔机器人高级数据测试经理的李栋透露,公司招聘的人工智能方向的应届毕业生月收入普遍在1.8万元左右,算上福利和期权达到30万并非难事。而对于硕士或博士应届毕业生来说,薪资标准则更高。对此,谢宇说:“行业内一些硕士、博士的收入能够轻松达到60万元以上,如果是有2-3年的实际研发经验,年薪就能超过百万。还有一些公司则采取直接赠送公司股份的方式,只为留住人才。”
在杭州仁盈股份董事长陈骧看来,企业纷纷争夺人工智能人才是因为国内外企业均把人工智能看成下一个变革的主要力量。AI技术人才,则是主导这一变革的中流砥柱。“人工智能的竞争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因此出现了各大互联网企业高薪挖人的现象。”他说。
跨界人才踌躇不前 不为高薪而转型更易成功
3、人工智能人才的稀缺也使不少行业外的人颇为心动,不少人纷纷转行、跨界而来。不过对于这些人来说,人工智能的门槛实在过高,想要转行困难重重。
目前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担任技术主管的木愚(化名)在行业里已有10年从业经验,之前一直埋头于研发的他最近才发现事业正处于瓶颈期。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薪酬涨幅放缓,也是因为他觉得从事的工作已没有上升空间。“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的探索期已结束,即将进入的是平稳的发展期,这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就意味着可供解决的问题已很少,前途不再广阔。”
在看到《清单》后,他深切地感受到被年轻人超越的痛苦。“就以这份《清单》中的最低标准年薪30万元为例,这相当于一名互联网公司技术骨干的年收入,而年薪标准居中的也相当于我奋斗10年才达到的标准,我觉得很失落。花了那么大的劲才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团队主管,现在却被人工智能专业中的新人一举超越。”他说。
但对于木愚来说,转型并不容易。他说:“2014年,我从PC端程序员转型成移动端开发工程师。转型过程中,我不仅推掉了所有应酬,还放弃了不少机会,经过三年我终于在移动端设计领域有了一些成就,但现在再让我转型去做人工智能,我毫无信心。”
木愚坦言,他此前也看过人工智能的一些入门书籍,但了解得越多他的心里就越明白转型的困难。“我大学学的是数学,如果当时让我从事人工智能,我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入门,但现在不少知识已经遗忘,想要再从头学起,没三五年时间是不行的。即便拾起那些知识,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格局可能又会有较大的改变。”
事实上,在不少人工智能企业的领导者看来,各行各业的人才想转行进入人工智能,从行业角度来看并不是坏事,这一方面可以提升行业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也能为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联系起来,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看好跨界转型这一途径。谢宇说:“人工智能不是单一学科,想要转行的人所要面对的是各种门类学科的新知识,为了转型而转型并不可取。对于那些刚从学校毕业且对人工智能具有极大兴趣的人,可以考虑转型,不过转型的失败率也挺大。”
而在陈骧看来,跨界转战人工智能虽然不易,但要论及最适合转型的专业其实并不是计算机系,而是数学系或哲学系。“目前全球最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中,有不少之前都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比如阿里巴巴的王坚博士之前是心理学专家,而更多的人工智能专家是数学系出身,所以这两个专业的人才更容易转型成功。不过我还是想和要转型从事人工智能的人提个建议,人工智能虽然是大热的风口,但真正能转型成功的是那些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人,而不是那些为了高薪而转型的。”
社会培训外加校企合作
学员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定
为缓解人工智能人才的紧张局面,不少高校纷纷开设或准备开设人工智能学院。3月5日,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此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发业内人士一致叫好。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介绍,人工智能学院的设立并不是心血来潮或追赶风口。他表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经过长期发展而孕育的学科。对相关问题、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经过了长期思考。首先,人工智能学科从它的发展趋势来看将会长期发展下去,人类社会经过了信息化,之后就必然是智能化,这个趋势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这就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绝不会只是短期大热而已。”
周志华说:“人工智能学科已经发展了60多年,它和一般的热点不太一样,其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从目前人工智能的高校本科、硕士、博士这样的培养方式来看,对于行业的人才紧缺情况的确是杯水车薪。”
对此谢宇表示肯定,他透露,目前除了高校培养之外,还有不少人工智能人才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以他的公司为例,目前就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同研发多个人工智能项目,在这些项目的研发中,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培养了大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样的合作目前在很多企业和高校间都在开展。”
不过谢宇透露,目前市场上缺乏的不仅是研发方面的人才,应用方面的人才也相当缺乏,他说:“高校培训和社会培训的人才培养方向不一样,应用型人才的确可通过社会培训来解决。”
事实上,这样的培训模式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一家名为千锋教育的培训机构的网站上,记者看到关于人工智能应用技能的培训,千锋教育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培训班所针对的人工智能培训主要是Python、自动化开发等方面的。以Python开发为例,需要学员在线下学习5个月,其间,学员们还需完成不少项目。千锋教育杭州地区负责人吴女士表示:“目前人工智能的培训学校处于起步阶段,所教授的技能以实用为主,以目前开设的两个班为例,这些学员还未毕业就已被企业预定,就业前景相当广阔。”
4、人工智能领域最缺领军人物 从海外引进成不少企业选择
5、据乌镇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中国在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上不断追赶美国,但在人工智能融资规模上,美国在全球仍占主导地位,比重仍在60%以上。由此从海外引进顶尖人才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
去年阿里巴巴成立了达摩院,这所学院除了拥有众多实力不俗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之外,还请来了美国三院院士Michael I. Jordan、以色列数学家Avi Wigderson等海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术咨询成员。同时,百度、腾讯等公司也纷纷从国外请来了众多奔跑在人工智能最前沿的专家,一时之间从海外招揽人工智能人才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方式。
近日,《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去年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AI(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而中国的相关人才总数超过5万人,位居全球第七。也就是说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海外的人工智能人才还具有一定的优势。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少企业正在计划招揽海外人工智能人才。他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研发针对银行业的人工智能产品“金融大脑”,现正在与海外的不少人工智能专家接洽,以合作方式邀请该尖端人才来中国开展研发。“这些掌握了前沿技术的人才看重的并不是薪资和待遇,而是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开展,而其中一些合作的项目也是这些人才所感兴趣的方面。”
而对此持有同样看法的还有谢宇,他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的不仅是人才数量上的高度集中,同时也是人才质量上的优势。
谢宇说:“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获得超越同行的发展机会,人工智能的领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领军人物都是极为稀缺的。以吴恩达(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这样级别的一流人工智能人才从全球角度来看也只有十几位,在他们之下的人工智能人才也仅有数百名。从我们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人工智能行业最缺的是领军人物,这样的领军人物如果出现,将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很多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难题。”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