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其最大短板就是无法做到真正的“供应链协同”。要真正做到“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我们必须将制造业引入供应链协同的时代。
“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在树立“合作共赢”意识的前提下,以信息的自由交流,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相互信任、协同决策,无缝链接的供应链流程和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基础,各节点企业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网络式联合体,围绕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与合作。
“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正式提出来。1999年4月,《协同供应链:新的前沿》文章的正式发表,明确指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他们的观点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同。协同对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起着最关键性的作用。鉴于供应链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供应链协同也将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协同“短板”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然而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为此国务院制定并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力求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制造强国”。以此为契机,以产品高端化、质量优质化、过程自动化为目标的制造业转型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许多有条件的企业首先将设备更新为自动化设备,似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决了劳动力成本压力日益增大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考虑与供应链协同的同步发展,这些效率还仅仅停留在“似乎”阶段。笔者在参与国际著名汽车零部件企业V集团的一家中国工厂筹建过程中,就看到了类似的情况。
为了提高生产线的能级,企业委托国外设备供应商设计与制造了一条自动化装配线。投产之后,产量提升80%,人员减少40%,工程师们自豪地介绍着装配线的良好性能。然而,笔者通过每一个岗位的物料上线配送情况,发现人员实际并没有减少,只是将线内的操作人员移到了线外,原来进行的操作活动变成了搬运活动,而且因为设计不合理,造成个别岗位要停线后,才能让物料上线,这样生产效率也大打折扣。
无独有偶,笔者今年参观了一家企业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从仓库里的流程与操作来看,自动化程度很高。但问题是仅能用于成品的储存,无法存放原材料,原因是供应商包装没有同步标准化。如果要让这个仓库用于原材料存储,就必须设立一个区域,对供应商的原材料进行重新包装,以适应自动化仓库的要求。这样的话,该仓库的效率又得大打折扣了。
笔者每逢看到自动化生产线与仓库,都会提出同样的问题:供应链协同是如何同步开展的?不幸的是,没有得到过满意的回答。最好的回答就是:“我们会计划逐步解决。”如果中国制造业到2025年还是这样,那么我们能够属于制造强国了吗?因此,制造业步入供应链协同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一个制造强国的标志是产品的高端与过程的高效。而过程的高效不是表现在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高效,而是整个系统的高效。用我们供应链工作者的话来说,是整条供应链的高效,整个物流过程的高效,因为生产与制造只是供应链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看到日本丰田公司在打造精益生产体系的同时,开发了与供应商合作的精益物流,以保证其精益生产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的特点与要点
总体来看,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是紧密相连。制造业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过程,它的发展与进步受到供应链协同的制约。一条生产线各个工位的协同,可以消除在线库存,提高生产效率。工厂内部的供应链协同,可以消除线边库存,降低物流成本。工厂与供应商实现供应链协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会大大降低,供应链与制造效率会实现整体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程度再高,没有供应链协同,不是与供应链步调一致,那么产品高效生产出来是库存,否则将会放空产能。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
2025-04-03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