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9日,第5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CIROS2016)在上海隆重举行。在同期举办的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指出,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去年的销量超过了欧洲总和;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出现了过热隐患和“高端产业低端化”趋势。
2016年7月6日—9日,以“智慧•品质•效率”为主题的第5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CIROS2016)在上海隆重举行。这一展会由国家工信部、科技部指导,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上海中机联展览有限公司主办,共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包括机器人本体制造商、自动化系统集成商、零部件供应商、软件应用控制制造商、视觉及3D设备制造商等320余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是本年度国内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专业展览会。
机器人无疑是当下中国最火爆的产业之一。自2013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销售市场以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2015年销量突破6.8万台,同比增长16%,继续领跑世界。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CIROS展也迅速壮大——5年间展览面积由6000平米扩大到3.8万平米,展商数也从82家增长到320家,其规模和影响力已位居全球4大机器人展之一,更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走进熙熙攘攘的展馆,既可以看到安川、库卡、现代重工等国际机器人巨头的身影,也可以看到盛装亮相的新松、广州数控、国机智能、埃夫特、新时代等一众本土机器人领军企业;既有工业机器人,也有萝卜科技、乐橙、Yogo机器人、Naontech等正在蓬勃兴起的服务机器人企业;除了众多的专业观众外,在展会现场还可以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们往来穿梭,尽情享受这一场机器人的盛会。
热闹的场景某种程度上正折射出了中国机器产业的火爆。不过,其内在的实质究竟如何呢?
在同期举行的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向嘉宾们详细分析了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发展状况。总结起来,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包含以下特点:
1. 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销售总量突破6.8万台,超过欧洲总和;
2. 虽然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机器人以外资品牌为主,但其占比在下降;而国产机器人在快速增长,2015年销量突破2.2万台,市场占比达到32.5%;
3. 从机械结构来看,2015年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机器人中,多关节机器人的比重最大;而在国产机器人中,坐标机器人的销量排名第一;
4. 从应用领域来看,搬运与上下料是中国市场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领域,其占比达到46.4%,并且国产机器人在这一应用领域的占比已经超过了45%,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在另外两个重要的应用领域——焊接和装配领域,外资品牌具有绝对优势;
5. 从应用行业来看,汽车是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首要行业。但在汽车行业,国产机器人的占比仅为12.3%,外资品牌占据了绝对优势;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金属产品制造业,同时在塑料和化学制品业发展迅速;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也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虽然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这让他似乎不无担忧——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趋势,出现了过热的隐患。
他指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无论机器人企业大小,都是地方政府的座上宾,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扶持资金和土地资源。根据工信部的粗略调查,目前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经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已经超过40个,还有一些在筹备之中;此外,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机器人企业目前已超过800家,但其中不少企业只是简单组装和代加工。“规模扩张固然重要,但是能力提升要更上脚步,否则就会摔倒!”王卫明语重心长地说道。
虽然目前的市场正快速增长,但随着众多企业的涌入,竞争也正越发激烈。面对这种状况,企业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呢?
王卫明指出了以下几点:
一、“不仅要看脚下,还要看远方”。
要在核心零部件上持续发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改变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同时,目光不要仅停留在工业机器人上——手术机器人、助老助残等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潜力非常大,要多方探索、打出差异,形成自己的独门绝技。
二、“不仅要自己走,还要并肩走。”
通过并购重组、共同投资、共同开拓、联合研发等实现强强联合,来提升产业的集中度;
要更加重视那些创业型企业,目前已经有不少在专业领域和细分领域崭露头角的创业型企业,大企业应该学会借助这些“专精特新”小企业的力量。
要进行跨领域的融合。智能机器人研发涉及到脑科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众多领域,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要积极拥抱,跨界融合;在智能制造方面,要与软件、通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紧密融合,形成联盟。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19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