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E科义巡检机器人:冶金钢铁企业管道除尘解决方案
一、项目概况
1.1 行业背景
钢铁冶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烟气,需通过除尘管道系统进行收集处理。除尘管道作为钢铁企业环保与生产稳定的关键设施,长期处于高温、高粉尘、腐蚀性环境中,易出现积灰堵塞、锈蚀穿孔、泄漏等问题。若未能及时发现,不仅会导致除尘效率下降、环保排放超标,还可能引发管道坍塌、煤气泄漏等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生产安全与人员健康。
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在除尘管道场景中面临诸多挑战:管道内空间狭窄、积灰分布不均,人员进入易发生坠落、窒息风险;部分管道存在煤气残留、重金属粉尘,直接危害巡检人员健康;人工记录依赖纸质单据,数据准确性与追溯性差,漏检、错检率高;有限空间内图像视频取证困难,难以留存故障证据。
随着工业智能化升级,机器人替代人工巡检成为必然趋势。智能巡检机器人能适应恶劣管道环境,实现高效、精准、安全的巡检,为钢铁企业除尘管道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1.2 需求分析
(1)复杂环境适应需求
除尘管道内环境特殊:管径差异大,部分管道存在 坡度分支、锈蚀凸起;积灰厚度不均,部分区域形成松软粉尘层;管道内壁可能有尖锐锈蚀物。传统轮式设备易打滑、卡滞,需机器人具备强越障能力及抗锈蚀性能。
(2)设备安全监测需求
管道需重点监测的隐患包括:积灰堵塞(影响风量与除尘效率)、锈蚀穿孔(可能导致气体泄漏)、结构变形(引发坠落风险)。需机器人搭载高清摄像头(图像取证)、气体传感器(检测 CO、O2 等),实时捕捉异常并记录数据。
(3)通信与续航保障需求
管道为金属密闭空间,信号屏蔽严重,且存在多分支、弯道,传统无线通信易中断。需定向天线 + 检修口中继方案,确保 50-100 米长直管道及弯道区域的信号覆盖。同时,管道巡检单次时长需匹配定修周期,要求机器人续航强劲,满足长距离巡检需求。
(4)操作便捷性需求
钢铁企业检修节奏快,需机器人操作简单(支持前进后退,禁止掉头以避免卡滞),且数据记录自动化(替代纸质单据),提升巡检效率。
二、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架构
本系统以除尘管道智能巡检机器人为核心,联动检测模块、通信系统、供电系统及后台管理系统,形成 “感知 - 传输 - 分析 - 决策” 的闭环体系。
巡检机器人本体:作为执行核心,搭载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模块及通信模块,实现管道内自主移动与数据采集。
检测模块:包括高防护摄像头(拍照 / 录像取证)、气体传感器(检测有毒气体与氧气含量),实时采集管道环境与设备状态数据。
通信系统:由定向天线单元、检修口中继天线(解决弯道 / 分支信号衰减)及地面交换机箱组成,保障机器人与后台的稳定数据传输。
供电系统:采用高性能锂电池+ 备用充电套装,确保机器人持续作业,支持快速更换电池以匹配检修周期。
后台管理系统:含任务调度平台与现场观察终端,实现巡检任务规划、实时数据查看、历史记录追溯及异常预警。
三、系统主要功能
3.1 图像采集与存储
机器人搭载的摄像头,在管道内昏暗环境下仍可清晰拍摄,实时记录积灰厚度、管道锈蚀程度、结构变形等情况。支持重点区域取证与自动录像(全程记录),数据自动上传至后台,替代人工纸质记录,避免漏检错检。
3.2 气体检测与预警
传感器实时监测管道内气体浓度:当 CO 浓度超标或 O2 含量过低时,机器人立即启动声光报警,并将位置与浓度数据传输至后台,后台通过终端弹窗提醒工作人员,避免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3.3 自主移动与越障
机器人适应管道内松软积灰;驱动系统支持前进 / 后退(禁止掉头以防止卡滞),可跨越障碍(如管道接口凸起),攀爬≤30 度斜坡(部分倾斜管道),确保在复杂管道环境中稳定移动。
3.4 通信保障功能
通过定向天线 + 检修口中继的组合方案,解决金属管道信号屏蔽问题:长直管道内信号覆盖稳定,弯道 / 分支处信号无死角,确保图像、视频及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后台,降低延迟。
四、项目实施方案
4.1 场地准备
管道清理:巡检前清除大块积灰、杂物,避免机器人卡滞。
检修口检查:确保检修口无堵塞、边缘平整,便于机器人进出;检修口周边预留操作空间,方便工作人员放置设备。
通信与电源准备:在检修口安装定向天线的位置预留电源接口;测试管道内信号衰减情况,确定天线安装点。
4.2 设备安装与调试
机器人安装:将摄像头、气体传感器固定于机器人本体,调试驱动系统(测试越障、爬坡性能)。
通信调试:布置定向天线与中继天线,测试长直管道及弯道处的信号强度,确保数据传输无中断。
传感器校准:用标准气体校准 CO/O2 传感器,确保检测误差≤±5%;校准摄像头焦距,保证图像清晰。
联动测试:模拟管道巡检场景,验证机器人移动、数据采集、后台显示的联动效果,确保异常时(如 CO 超标)预警准确。
4.3 系统配置与培训
后台配置:在任务调度平台录入管道参数,设置巡检路线、频次及预警阈值。
人员培训:对操作工人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机器人放入 / 取出检修口的操作规范、后台数据查看方法、异常情况应急处理(如机器人卡滞时的救援流程)。
五、效益分析
5.1 直接效益
降低人工成本:传统人工巡检单条管道需 2 人配合,耗时 2 小时;机器人单次巡检仅需 1 人操作,耗时缩短至 40 分钟,年节省人工成本约 150 万元。
减少设备维修成本:通过提前发现积灰堵塞(避免风机过载损坏)、锈蚀穿孔(避免煤气泄漏维修),设备故障率降低 40%,年节省费用约 80 万元。
提高巡检效率:机器人单日可完成 5 条管道巡检(传统人工仅 2 条),且数据自动记录,漏检率从 15% 降至 3%,提升生产连续性。
5.2 间接效益
提升安全水平:彻底避免人员进入高风险管道(有毒气体、坠落隐患),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率,保障员工健康。
助力智能化转型:巡检数据数字化存储,通过分析积灰、锈蚀趋势,优化管道维护计划(如制定针对性清灰周期),推动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向 “预测性维护” 升级。
符合环保要求:及时发现除尘管道泄漏,避免粉尘超标排放,助力企业满足环保法规,减少罚款风险。